现状:工作室模式接受藏家订单
在初入收藏领域时,人们的目光往往会停留在热门藏品与天价艺术品上。而真正的行家却具有独到的眼光,收藏家马未都在一次访谈中曾经这样说:“我现在所关注的都是还没有火起来的门类,等火起来了,价格上去了,我已经抽身离开了。”由此可见,在藏界眼光要做到“稳、准、狠”,关注还没有火起来的门类才能长期处于不败之地。顾绣的特色就是对传统的守望,没有去创新、去西化地发展。其他绣种,都是在传统刺绣的基本方法上融入了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比如顺应市场需求去绣制油画、肖像等,而顾绣还在坚持对“画绣”的传承。
“现在上海市面上没有卖顾绣的地方,苏绣倒是随处可见。有很多人喜欢顾绣,觉得雅致,都是慕名到松江找我。”钱月芳透露。一名好的绣娘,从其学徒出师到成名直至“封针”,往往只有十多年二十年左右的时间。而一幅顾绣精品由于制作程序的考究,一般需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精品数量非常有限,市场上更是难得一见。这种产出速度造就了顾绣的稀缺性,但也往往造成价格的攀升。顾绣离收藏市场有多远?在采访中,业内人士都认为,对顾绣的收藏已经到了一种可遇不可求的状态,收藏投资者该出手时应果断出手。
顾绣在发展上,没有像其他绣种一样走向商业化,它选择的是重质不重量的道路。因为这种技艺对个人的素质要求比较高,既要有国画的绘画修养,也要有过硬的刺绣手艺,所以顾绣不可能大规模生产加工。如果单纯地走商业化模式,就不能保住顾绣的高端地位。一旦商业化,就必然导致产业化发展,就会有一大群人来从事这个行业,出于营利的考虑,势必导致粗制滥造的作品在市面上销售。这或许就是艺术与市场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
据记者了解,目前顾绣的发展多为通过工作室模式接受藏家订单来绣制作品。“我喜欢拿出自己的作品与前来拜访的、懂得欣赏顾绣的人一起分享。如果说你真的喜欢,甚至多次登门表示自己的收藏诚意,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肯定,我会按照我的工时与成本并且比照整个行业的价格来出售。”钱月芳这样介绍她的顾绣作品的销售模式。据了解,每一件顾绣作品的出售,都是经过挑选的,不够出众的作品,即使藏家很喜欢,为了保证绣品的质量,也不会卖出去,这或许就是对顾绣发展的一种负责的态度。因此,这种收藏者与绣娘的直接对接,是收藏到顾绣精品的一种有力保证。在收藏顾绣作品时,应该注意到,除了直接到工作室订购作品能够保证其质量外,在署名方面,如果是名师独立完成的顾绣作品,一般就会绣上名号,如果是和徒弟们集体完成的,只会绣上“顾绣”这样一个品种名。其在购买价格方面,差别会比较明显,升值空间也存在差异。
绣娘们坚持保留了传统技艺最真诚的一面,每一件顾绣作品,都是懂得欣赏的有缘人才能得到,都带有一种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味道。顾绣,一种高贵的刺绣品种,在寂寞的一隅发出幽幽的暗香,哪怕只有一尺见方的大小,承载的也是绣娘日积月累于绸绢之间一针一线的穿梭,都是智慧和技艺的完美结合。
(原载《艺术市场》2011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