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顾绣与湘绣

(二)顾绣与湘绣

研究湘绣与顾绣的关系,不能不提到湘绣的创始人胡莲仙。她生于1832年(清道光壬辰),本是安徽人,小时候跟随在江苏各地做官的父亲居住吴县多年,很早就学会了苏绣技法,也会画画。20岁时,胡莲仙嫁给湖南湘阴人吴健生为妻。后来,因丈夫早逝,留下四子一女需要抚养,她开始尝试以刺绣手艺来谋生计。1878年(清光绪戊寅),胡莲仙为销售自己的绣品,举家搬到长沙。在推销产品的过程中,她虚心求教当地百姓,逐渐摸清了人们的爱好和需要,于是对苏绣的绣法、取材等作了若干改进,满足了当地人们对刺绣的需求。此后,她名声越来越大,绣品开始供不应求。她邀约了周围的劳动妇女,同时也带了一些徒弟,将自己的手艺和积累下来的经验,耐心地传授给她们;并自己绘画设计绣稿,为她们提供绣本花样,奠定了湘绣的基础。1898年,胡莲仙的儿子汉臣、勋臣在长沙司门口开设“吴彩霞绣坊”,虽然此时因为眼力衰退,她自己已经不能绣制,绣品均出自徒弟之手,但湘绣却因此而得以扬名。翌年,胡莲仙逝世,时年68岁。

从湘绣创始人胡莲仙的个人经历可以看出,湘绣从一开始就受到苏绣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直接脱胎于苏绣。湘绣采用的绣针多为苏绣之针,“取其锋端尖锐而鼻底圆钝,不致伤手,也容易拈捻”[4]。湘绣的绣线开始也是用苏绣采用的绣线,只是因为在长沙这种绣线价格昂贵,且初学者不易掌控,于是改用了湖北沔阳、沙溶、河湖一带生产的绒线。

湘绣的针法以掺针为核心,分混、网、织、交叉四大类:混绣以参、游、毛等针法为主,网绣是用色线交织成各种几何图案,织绣乃用线编织成简单的图案,交叉绣则将线错综复杂地交织重叠而成。在湘绣中掺针应用最多,按丝理方向可分为接掺针、拗掺针、挖掺针、直掺针、横掺针、排掺针等,能赋予被绣物体更真实的感觉。这既是湘绣创始人胡莲仙对针法改进的结果,也是她对保留在苏绣中的顾绣针法的继承和发扬。早期顾绣的主要针法在绣制块面时应用最多的就是掺针,其根据不同物体的形态,自由掺绣,以表现画理及真实感。湘绣开创者于苏绣的土壤里,吸取了被清代苏绣工艺逐渐淘汰的掺针技法,并将其发扬光大,在异地结出了灿烂的果实。狮、虎是湘绣中的传统题材,以表现其皮毛的质感取胜,据说湘绣艺人“创造了崩毛针,将绣线排列成聚散状撑开,一端粗疏、松散,一端细密,一端入肉,一端崩起,使之如真毛一样”[5]。“这种针法能将色彩在毫无例规的情况之下,调和得十分绚烂美丽,而显得自然,使刺绣完成绘画所不能表达的色彩。”[6]其实,顾绣中表现最多的题材之一,就是毛茸茸的动物,如马、松鼠等。而顾绣从《竹石花鸟人物合册》到《宋元名迹方册》,再到辽宁省博物馆藏《花鸟虫鱼册》,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被绣物体形象逼真,委实可爱。

胡莲仙当时究竟有没有看到过顾绣的实物已无从考证,但一种艺术的产生和消亡不会空穴来风,也许顾绣的影响已经随苏绣技法的繁衍而融入了湘绣。

顾绣随着顾氏家族的衰落和露香园的荒废而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顾绣的影响却是深远而广泛的,可以说此后发展起来的欣赏性画绣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它的影响。虽然顾绣作为特定的闺阁绣早已不复存在,但是由于人们的厚爱,直到20世纪30年代“顾绣之专称代替刺绣之通名”仍然在江南地区流行,很多绣庄一直到解放后仍以“顾绣”为名,这是因为顾绣所追求的“画绣结合”已融入时代的理念,被各种画绣所认可,它成了画绣的代名词。

【注释】

[1](明)高濓:《遵胜八笺·燕闲清赏笺》,赵立勋等校注,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年版,第559页。

[2](明)项子京:《蕉窗九录》,广文书局1968年版,第98页。

[3]彭泽益选编:《清代工商行业碑文集粹》,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13页。

[4]杨世骥:《湘绣史稿》,湖南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9页。

[5]钱小萍:《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丝绸织染》,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第224页。

[6]杨世骥:《湘绣史稿》,湖南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