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叹:一根丝线被劈成五六十根

一、惊叹:一根丝线被劈成五六十根

“顾绣,斗方作花鸟,香囊做(作)人物,刻画精巧,为他郡所未有。”顾绣,作为上海地区的名绣,最具代表性的制作者,是顾寿潜之妻韩希孟。韩希孟擅画,提高了这种绣法的艺术品格,顾绣由此又称“韩媛绣”。300年前,顾绣成为一种名绣,不仅与当时顾家整个家族的文化与艺术修养息息相关,还因为顾家当时属于名门望族,生活条件优越,家中女眷不必为生活操劳,以刺绣自娱,其自然倾尽全力,所作绣品精美绝伦。顾绣入针间不容发,劈丝纤如毫毛,配色和谐巧妙;用绣线能做到墨分五色、晕染渐变的效果;针法也极为讲究,一幅作品中能够出现多种针法并用又和谐统一的效果。这是上海人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性格特征所成就的。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记者很难相信如此精美的“绘画”是一位温雅端庄的绣娘以针代笔绣制而成的。其与四大名绣相比,更加含蓄、高贵与典雅。

融画于绣,画绣结合,这是顾绣最大的特点。顾绣多以宋元名画中的山水、花鸟、人物等题材的作品为摹本,力求达到水墨晕染的效果。在针法上力求多变,其随需而动,一般有齐针、铺针、打籽针、接针、钉金、戗针、套针等10余种针法。绣娘根据具体画面的需求,采用不同的针法表现作品的不同细节。其在色彩上间色晕色,补色套色。顾绣为了更形象地表现笔墨下的山水、人物、虫鱼、花鸟等层次丰富的色彩效果,真实充分地表现出静物的天然感,会根据景物色泽的深浅、浓淡变化,采用各种中间色调的丝线进行补色和套色。

“我平时都会临摹一些工笔绘画作品,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钱月芳介绍,顾绣是民间刺绣与文人画结合的产物,绣娘必须具备传统的书画修养。正因如此,顾绣与其他刺绣相比,对绣娘的艺术修养要求更高,因此很难普及。且由于临摹名画的难度较大,需要细心揣摩其中的笔墨韵味,制作费时耗工,精品难出。钱月芳用绣针拨开正在绣制作品的丝线,记者发现,素绢上都是用白描勾线起稿的,其功力足见大师的工笔修养。

“我们的绣线都很细,顾绣最讲究的就是劈丝线,有时一根丝线可以被劈成五六十根。对眼睛和手都是一种考验。”这样细的丝线用“纤如毫毛”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如此纤细的丝线仅仅绣制一片树叶都要好久,一整幅作品则要经过一年半载。所以,顾绣作品所凝结的智慧与劳动不亚于任何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