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价值”之美
松鼠葡萄(韩希孟)
社会价值之美反映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是社会价值在其中所占据的地位和所起到的作用决定的。凌继尧先生在《美学十五讲》中,讲社会价值之美的问题时谈到过关于黄金的例子。他说黄金具有两个方面的属性,一是其美丽的自然属性的一面,二是其社会属性的一面。黄金的社会属性是指其在社会中、生活中占据的地位,即财富的象征。但他也指出黄金的社会属性会随着人类的历史各个发展阶段而变化:从先前的黄金代表社会财富、身份地位,到随着佩戴黄金的人过多,黄金在社会人的眼里变得愈发俗气,人们对它随之产生审美的反感。所以,社会价值之美,取决于事物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在社会中的地位越高越重要,其社会价值之美也就越浓厚。由此可见,顾绣的社会价值之美,反映在当时社会对顾绣的“需求关系”上。
从顾绣的发展历史来看,其社会关系主要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但无论其处于何种状态,都撇不开人们对它的喜爱,这无不体现出顾绣的社会价值之高。第一个阶段是顾绣技术对外传播初期,顾绣以针代笔、以绣代墨、画绣结合、浑然一体的效果,使其在当时有“绣艺鼻祖”之称。因此,尺幅大小的刺绣,便要白银数两;而画幅大小的刺绣,则更贵。所以,从其价格来看,反映世人对它的喜爱,在社会中人人视其为珍品。第二个阶段是清朝乾隆年间,顾绣所刺的种类从纯欣赏类的画幅转向素绫等具有实用功能的生活用品,因而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从“供过于求”再次回归到“供不应求”。第三个阶段是清朝嘉庆年间顾绣以绣蟒服胸背和衣袖佩囊为事,受到当时文人墨客喜爱。人们每每谈到刺绣话题,无不涉及顾绣,并写诗吟诵。由此可见,顾绣的受用人群也就不是局限于达官贵族、富豪绅吏了。文人墨客对其的追捧,必将促进顾绣社会地位的攀升。顾绣的这些变化——由纯欣赏向美观与实用兼具的转变,满足和承载了社会群体中一部分人甚至是绝大部分人的精神诉求。
关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徐蔚南在《顾绣考》论述中得到佐证:“露香园顾绣之名,既已震溢天下……又以骚人墨客,每谈针业,辄及顾绣,诗歌传写,视若典实;于是顾绣之称,将与刺绣长存于天地间矣。”综观顾绣在发展进程中供求关系的变化,我们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其所渗透的社会价值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