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刺绣的历史传统

(一)宁波刺绣的历史传统

图5 蚕纹牙雕杖首(河姆渡遗址出土)

宁波,位于浙东宁绍平原,这里水网密布,土地肥沃,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纺织、缝纫技艺此时就已萌芽,出土了大量的纺轮、骨针、管状针、骨机刀、骨锥等工具。特别是在1977年开始第二期发掘时,出土了一个牙雕杖首,上面刻着四条栩栩如生的虫纹,头部和身上有着明显的横节纹,正在向前蜿蜒蠕动(图5)。此外,还发现了一片绘有虫纹的陶片,正弓背屈体,沿着叶子边缘吞食,形象逼真。据推断,这些虫纹可能就是蚕。保守地说,这些文物的出土,说明即使当时河姆渡人还不会驯化饲养野蚕、抽丝织绸,但蚕必定与其生活方式和精神需要有着密切联系。

到了唐朝,宁波(当时称为明州)的市域范围逐渐形成,并依靠地理优势与日本、高丽等国贸易往来频繁,“帆樯如林”,“镇鼓相闻”,成为全国最大的开埠港口。特别是安史之乱后,原本重要的丝绸业生产中心——中原地区受到严重破坏,远离战场的江南地区脱颖而出,丝绸业有了迅速发展,史载浙东“机杼耕稼,提封七州,其间茧税鱼盐衣食半天下”[5]。虽然宁波金银彩绣究竟始于何时已不可考,但由于蚕桑业的普及,至唐宋时期,宁波地区已形成了“家家织席,户户刺绣”的传统,可以预见的是,当时在中原地区开始兴起并流行的蹙金绣不可避免地会对宁波当地刺绣技艺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明清时期,宁波的民间刺绣逐步走向商品化。在城区及较大的集镇,都有绣花成衣的店铺,城内的绣庄主要集中在大梁街、车轿街、咸塘街、碶闸街等月湖周边地区。金银彩绣则因为绣品金光灿烂而有特殊的市场,特别是清末民间戏曲的兴起,祠堂、庙寺、道观和会馆的演艺也促进了金银彩绣的市场化。

民国时期,《鄞县通志·食货志》载:“刺绣其先由药行街仁慈堂之天主教徒传授女工,渐增至千余人,以手帕、台面、椅套等出品为多,运至国外高价销售。法人经营此业颇守秘密,嗣邑人知之,起而效之。迄今业此者有三十余家,工人二千余名,散处镇、慈及各乡者亦凡千余人……次种刺绣业全年营业额亦在数十万之间,有益民生。”[6]仅咸塘街(现在的天一广场)就有刺绣店铺三四十家,多为家庭式作坊,前店后场,被视作“绣衣一条街”。此外,还有不少出租婚嫁用品的店铺,大到描金绣凤的万工花轿、嫁衣,小到精工细作的披纱以及新房里的桌围、门帘等,都以金银彩绣制成。

新中国成立后,宁波金银彩绣成为主要出口产品。1969年左右,宁波金银彩绣业者从传统服装上的团花纹样中得到启发,开发出颇具装饰效果的金银绣品,受到国外客商的喜爱,开始大规模制作外销,从而迎来了宁波金银彩绣的全盛时期。1982年,宁波绣服厂完成工业总产值1 900多万元,实现利润260余万元,影响远及临海、三门、慈溪、上虞、新昌、嵊州等地,绣工5万余人。1989年,为向国庆40周年献礼,宁波市绣品总厂组织设计了宽3.6米、高2.6米的大型双面金银彩绣立屏《百鹤朝阳》(图6),由周玉屏等六位绣工结合传统金银绣技术与现代绣法绣制而成,荣获当年轻工业部百花奖珍品“金奖”,将宁波金银彩绣发展推向了一个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