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香园顾绣的复苏与希望

露香园顾绣的复苏与希望

清代乾隆、嘉庆以后,露香园顾绣的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从绣宋元名画转变为以绣衣裙和服饰用品,从欣赏装饰品转变为实用物品。这一转变非同小可,使顾绣艺术由高雅跌落至粗俗,至清末顾绣名存而实亡。

但是朝代的更迭,社会的变迁,都不能使露香园顾绣的精髓被淹没,它仍顽强地留存在一些女红中。

1972年,周恩来总理发出了“发掘传统工艺美术品”的号召。上海市松江工艺品厂闻风而动,准备将顾绣恢复起来,但因受到“四人帮”干扰而没能成功。1978年,该厂成立顾绣组,聘请当地顾绣老艺人戴明教师傅来厂传授技艺,培养了一批顾绣女工,使濒临失传的顾绣重新焕发了青春。经过几年的努力,顾绣生产走上了正轨,拥有了设计、勾画、绣工、裱装等多类工种和人才。他们共同努力,深入探讨、研究,不仅继承了顾绣的传统艺术风格和特色,且在设计、针法等方面有了新发展、创新,更丰富了顾绣的表现力,如绣制双面绣,发展并丰富了顾绣品种。

顾绣恢复生产并走向市场后,立即得到海内外人士的重视、喜爱。据松江工艺品厂提供的资料,该厂在恢复顾绣生产后的五六年间,共绣制作品三百多幅,销往英、美、日、德、澳等国家计二百四十多幅,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不仅如此,顾绣作品还在国外展览中获得了荣誉:1980年,被选送日本横滨展出,获得极高声誉;1980、1982年,两次被选送至香港展出,使香港同胞大饱眼福;1983年,被选送菲律宾展出,大受好评。

上海等地的媒体,也纷纷以文字和图片介绍顾绣的再生。《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郊区解放报》《文化与生活》以及《上海画报》《人民日报》等都以显著位置予以介绍。上海的广播电台、电视台等也多次播报、播放顾绣重获新生。

当年的各界知名人士何香凝、茅盾、程十发、徐绍青等都曾为顾绣题名、题字、撰写专文。1986年6月5日,陈丕显来该厂视察顾绣后给予很高评价,并签名留念。为此,该厂在复产顾绣后的短短五六年中先后接待中外来宾计数万人次,其影响之大,不亚于当年。

据说,前几年松江工艺品厂的顾绣生产不太景气。今年国家有关部门发出挖掘、奖励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给予戴明教老艺人奖励后,人们信心又高涨起来。同时,露香园顾绣的发源地今黄浦区创建了“露香园顾绣研究所”,招兵买马,要把顾绣的生产与研究搞上去。这些都是十分可喜的信息。

我们坚信,随着国家经济、文化建设的日益发展、壮大,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发展,露香园顾绣这一古老而又珍贵的艺术品,必将得到长足的发展,使这一中华民族艺术之花开遍全世界。

(原载《档案春秋》2005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