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传统手工技艺的瑶绣

(一)作为传统手工技艺的瑶绣

早在隋朝,瑶族就已经出现了绣花裙,《隋书·地理志下》记载:“长沙郡又杂有夷蜒,名曰莫徭……其女子青布衫,斑布裙,通无鞋。”到了宋朝,绣花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周去非《岭外代答》载:“妇人上衫下裙,斑斓勃窣。”明清时期,瑶族的刺绣技术达到顶峰,一些传世的实物上就可以看出瑶族人民高超的刺绣技巧。一直到今天,因为很多瑶族人依然穿本民族的服饰,所以瑶族的刺绣技术得到延续。刺绣是瑶族服饰重要而普遍的装饰手段,几乎服饰的各个部位都有刺绣,门襟、袖口、裤脚、裙边和腰带以及一些配饰都是瑶族妇女喜爱施绣的地方。

瑶族刺绣所用的底布过去基本上都是土布,现在更多的是市场上买来的化纤面料。刺绣用的绣线以前基本上都是五彩的蚕丝线,自己养蚕、缫丝,然后自己染色,或者请壮族、汉族人染色;随着成本的上升,越来越多的瑶族妇女选择了购买棉线或腈纶等化纤的成品花线。

瑶族女孩从小就向母亲或者其他女性亲属学习绣花,熟能生巧,无须绣架和绷框,也没有绣花样子,一切设计和勾稿都在头脑里进行,只要有针和剪刀,便可随时随地刺绣。所以,瑶绣工具和工序都较简单。

瑶族服饰上那些精美纹样都是由瑶族妇女一针一线绣出来的,针法则是瑶族妇女刺绣技艺的具体体现,主要有平绣、锁绣、打籽绣、剪贴绣和挑花等。

(1)平绣。平绣是一种古老的绣法,也叫直针、齐针、出边,是最基础的绣法,它是将绣线平直排列组成“留型”纹样,绣面平整,线迹清晰细腻,色彩艳丽鲜明。

(2)锁绣。锁绣是最古老的一种针法,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衣物上的云纹即锁绣绣制。“锁绣的起针在纹样根端,而在起针旁边落针,落针时将绣线兜挽成套圈状,第二针起针即从套圈中插针,两针之间约半市分(1.5毫米),并将前一个套圈扯紧。如此反复,即形成锁链状盘曲相套的纹饰。”[2]这样的绣法适合勾边,能使轮廓清晰明确。

(3)打籽绣。打籽绣是刺绣传统针法之一,点绣的一种,亦称“打籽”。其用线条绕成粒状小圈,绣一针,形成一粒“籽”,故名。

(4)钉针。辅助针的一种,是将绣成的线条钉牢加固的一种针法。

(5)挑花。挑花,古代称“戳纱绣”“纳纱绣”,现在也称“数纱绣”。刺绣时,要按照织物经纬格有规律地运针。可以说,挑花是广西瑶族服饰中最常见、运用最广泛、最具代表性的绣法。具体分为平挑和十字挑两种针法,都需要严格按照纱眼数好针数进行挑花。平挑就是在水平方向上进行挑花,一般以同一纬线为基准,具体可以分为“平直长短针”和“斜挑长短针”。其中“斜挑长短针”指在同一方向匀称斜向运针绣制纹样。十字挑花和如今流行的“十字绣”类似,在面料上依照网眼用绣线逐眼、交叉绣上十字纹样,从而组成各种纹样。

瑶族服饰最多采用的是反面绣法,也就是“反面绣,正面看”。挑绣时候不看正面,底布上按纱路经纬线,确定图案部位,从反面运针,按照布料的经纬交织点施绣,但正面却显得十分平整,纹路线条十分清晰,图像栩栩如生。在挑花中,整幅图案面线、垂直线与平行线采用角度分别为45°、90°与180°,没有弧线。反面挑绣有反面平挑和反面十字挑绣两种绣法。广西的永福盘瑶、龙胜红瑶和东兴大板瑶等瑶族支系都广泛运用反面挑绣的针法。

瑶族妇女绣花一般不会提前起样,要绣的图案早已了然于胸,需要长年累月的经验积累才会熟能生巧,这些精美的刺绣是世世代代瑶族妇女智慧的结晶。

瑶绣基本上沿用古老悠久的刺绣针法,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了自己的风格。但是目前,这样优秀的传统技艺面临着机绣的冲击。而传统材料不再使用,传统的真丝植物染色逐渐被化学染色的毛线取代,也使之陷入窘境。如果不用手工刺绣,那就失去了纺织类非遗最重要的特征,绣品也不会再有手工的灵气,无法体现人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