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绣与文人艺术化的生活风尚

三、顾绣与文人艺术化的生活风尚

在追求物欲和享受之后,晚明生活风尚特别是士大夫有闲阶层的生活风尚趋向于艺术化。晚明文人流行避俗之风,以耽情诗酒为高致,以琴棋书画为娴雅,以禽鱼竹石为清逸,盛行“清客”“韵士”,有林园之趣、古玩之好和品茗之癖。其中,部分富有的江南士人好游山水,竞筑园林,追求一种恬淡闲适、悠然自得的艺术化生活。明末吴履震《五茸志逸》记述了松江一带筑园情况:“近世士大夫解组之后,精神大半费于宅第园林,穷工极丽,不遗余力。”顾氏的露香园就是这样一处怡情养性的胜地。其建园历时十年,耗资数万两银子,花园占地40亩,与豫园、日涉园合称“明代三大名园”。顾氏家族在露香园所追求的当然是艺术化的生活方式,而艺术化的生活需要“清韵”之物相配。园中的这些物品既包括一般园林书斋必备的古玩图书、家具陈设和文房器具,又有顾氏独有的名物。徐蔚南《顾绣考》对露香园中奢华生活和自产名物有如下描述:“长子汇海(顾箕英)承袭先人余荫,豪华成习,凡饮食起居,必多方选胜,务在轶群,不同侪偶。园有嘉桃,不减王戎之李;糟疏佐酒,有逾末下盐豉;家姬刺绣,巧夺天工。露香园及其嘉桃、糟疏、刺绣,乃由座上佳客之揄扬,而名震天下矣。”[2]“嘉桃、糟疏、刺绣”成了露香园的三大特产名物,其中的“嘉桃、糟疏”是所谓的“方物”(地方名产)。晚明的士大夫除了精神文明的洗礼外,也不乏美食家,在山珍海味之余,也搜求“方物”。张岱《陶庵梦忆》卷四“方物”中开列了一张自己吃过的各地特产的单子,其中有南京的樱桃、杭州的花下藕、苏州的山楂糕等。这些虽不是名贵之物,但浸淫了一方水土,别有一番风尚。除了这两样别致的方物外,就是顾绣了。顾氏家族也经常以顾绣供文士鉴赏,顾寿潜在《宋元名迹册》题跋中写道:“甲戌春……汇作方册(指《宋元名迹册》),观者靡不舌挢手舞也……宗伯董师,见而心赏之,诘余:‘技至此乎?’”这是一次在露香园中的文人雅集,时间为崇祯七年(1634)的春天。斯时,韩希孟已完成《宋元名迹册》的绣制,并将其装裱成册。于是,顾氏以园中美景和韩希孟《宋元名迹册》雅集文士,出神入化的仙针妙技引得以董其昌为首的文士瞠目结舌,大呼“技至此乎”。顾绣成了达官显贵和文人墨客艺术化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反映了文人所倡导的艺术感知、生活情趣和价值取向。顾绣是他们的话题与谈资,他们一面赞叹夫人的当今绝技,一面感受宋元名画的气韵生动;一面欣赏着露香园的美丽春景,一面品味园中的方物名产,所谓艺术化的生活风尚就在此时此地。

综上所述,顾绣虽然是晚明时期形成的小众化的刺绣艺术,但顾绣的产生离不开晚明特殊的社会政治背景,与上海的经济地位、自然环境、人文氛围密切相关。作为晚明出现的一种时玩,顾绣受到人们追捧,也是文人追求艺术化生活风尚的真实写照。

【注释】

[1]徐蔚南:《顾绣考》,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1页。

[2]徐蔚南:《顾绣考》,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