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的扬起与式微

四、品牌的扬起与式微

明代顾绣难得一求,曾有淮扬巨商,仰顾绣之名许久,“持重币踵门特请一见,后以汉玉连环及周昉《美人图》易之”[14]。嘉靖以后顾绣被纳为宫廷贡品,为皇室享用。民间的丝织业机房中,其绣品也莫不以“顾绣”为标榜。清初,出商品绣,工艺精湛,仍属上品。虽有顾绣开始在市场出售,但那时真正高超的顾绣技艺,仍难为外界所知。顾名世曾孙女(张来妻),才貌双全,善绣能诗画,因年轻守寡,依赖针黹抚孤养家。她对顾绣最大的贡献是顾绣技艺的传承和文化的传播。由于当时社会需要,她设幔授徒,花费三十余年光阴向民间传授顾氏刺绣技艺,顾绣遂能够在民间得以广泛传播。

闺阁巧手掌握顾绣技艺之后,开始仿制并在市场上少量出售。但四乡妇女以此营生者日渐增多之后,滥造仿制无可避免。市井小民习以糊口,所绣素绫,以绣蟒服、胸背及衣袖、佩囊为事,然而传至四方,仍称“顾绣”。后来不仅妇女,男人也参与此业。工绣者开口必称“露香园遗制”,绣品售家言必称“顾绣”。市肆中露香园顾绣数量之多,令人惊诧,可谓俯拾皆是,其实大部分为后世针工所制。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顾绣逐渐衰微。至清代末期,江南一带的刺绣店铺虽仍多冠以“顾绣庄”的名号,但刺绣品格已与露香园顾绣时代相差甚远。江南绣市过度的商品化、实用化、通俗化,致使原以小众化著称的“画绣”工艺也发生退化。后沈寿在顾绣基础上,结合西方绘画表现技艺创作出“仿真秀”,取代了顾绣的地位,顾绣濒临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