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顾绣
顾绣,是指以上海顾名世一家的刺绣技法和风格为代表的刺绣品。顾名世明代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官至尚宝世丞,晚年修筑露香园颐养天年,因此顾绣又称为“露香园顾绣”。据徐蔚南《顾绣考》记载:“名世曾筑园于今九亩地露香园路,穿池得一石,有赵文敏手篆‘露香池’三字,因以名园。故世称其家刺绣为‘露香园顾绣’或‘顾氏露香园绣’,或简称为‘露香园绣’。”[1]顾绣开始于顾名世的长子顾汇海之妾缪氏,其绣技很高,“所绣人物、山水、花卉大有生韵”。到汇海侄寿潜妾韩希孟时,顾绣发展最为兴盛,作品最为有名。韩氏擅长书画,精于女红,将顾绣技艺推向了极致,后人称其绣品为“韩绣”或“韩媛绣”。
顾绣受明末画坛“云间派”画风的影响,以摹写古代名画为绣稿,题材以山水、人物居多,色彩近似国画渲染效果,善用中间色,给人以恬静、雅致的美感。
顾绣用线上主要使用平线,有时亦用捻线,丝细如发,针脚平整,而所用色线种类之多,则非宋绣所能比拟。同时又使用中间色线,借色与补色,绣绘并用,力求逼真原稿。又视图案所需,可以随意取材,不拘成法,真草、薄金、头发均可入绣,别创新意,独具匠心。
顾绣,在艺术境界上达到了较高层次,不仅能精刻细画,巧妙传神,深得名家画意笔法,而且能师法自然、吸取自然界的优美形象,融会于绣品之中,使之更富有生活气息。因此,顾绣问世之初便为时人欣赏,据明崇祯年间所修《松江府志》记载:“顾绣斗方作花鸟,香囊作人物,刻画精巧,为他郡所未有而价亦最贵。尺幅之素,精者值银几两,全幅高大者,不啻数金。”当时,各城镇商埠中经营绣品的店铺,多以“顾绣庄”命名,以此招徕顾客。
顾绣画绣结合,以画补绣,刻意追求绘画效果,针不及处则以笔接色,以画代绣,如地坡均设色后仅用斜缠针绣一条轮廓线,人物面部绣后加画,树干、山坡、石苔则绣后着色,柳叶等着色后再绣,云雾用笔画不绣。这种画绣结合的方法运用得当,既用画补足了绣技不到之处,又能做到虚实得体,既省工又突出主题,形成了一种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