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以绣摹真

(二)以绣摹真

顾绣作品在追求书画的笔墨效果之外,还追求书画的写生效果,并且把作品中的人物、事物表现得更加真实生动,即“以绣摹真”,其技法主要为表现光、立体感、特殊纹理等。

第一,表现刺绣对象的光影效果。绣线是以有生命力的动物纤维——蚕丝为绣线,或许是丝线本身与刺绣对象皆有光泽的共同特点启发了顾绣创作者,她们开始在用丝线的折光表现真实事物的光泽上不懈探索,使刺绣对象不论从何种角度观看都有一种真实的光泽变化。如《韩希孟绣宋元名迹册·松鼠葡萄》中的葡萄,以“白色-米色、淡蓝-白色、浅蓝-淡蓝、淡蓝-深蓝、淡蓝-米黄、米黄-深蓝、淡黄-深黄、深黄-深蓝等颜色搭配,通过不同比例的掺绣表现了葡萄不同的生长状况和受光程度”[14],葡萄颗颗皆不相同。在处理针路和丝理走向时,其关注到对象的阴阳虚实、转折向背,使作品产生了丰富的光色变化,特别是“在不同光源的照射下,丝光离合,别具一种飘渺难言的美感”[15]

第二,表现刺绣对象的立体感。顾绣往往利用垫绣或者针法来呈现事物的立体感,如《补衮图》将补衮女性的眼眶和鼻线处微微垫高,《扁豆蜻蜓图》中蜻蜓眼睛以及扁豆豆粒也采用了垫高的方式。尤其后一例,在凸起的豆粒周围并不绣线或者拆除一批针法,从而真实地再现了这个成熟的老豆荚的饱满。另外,《韩希孟绣宋元名迹册·松鼠葡萄》在绣葡萄叶的时候,还以掺针和施针的不同方向的绣法,“使绣面高低不平,光影错落”,赋予了“葡萄叶厚薄不匀且表有细绒的特点”[16]

第三,采用表现特殊纹理的针法。比如,为了表现鸟羽等动物的毛绒感或皮毛感,顾绣用更细的丝线在绣好的鸟羽或者皮毛上再绣一组施毛针或者用施针。顾绣有很多纹理类的针法,如扎针、编针、网绣、松针、锦文针、冰纹针等。其中,网绣多用来表现人物服装的下裳,如《兰亭修褉图镜片》《渔樵耕读图轴》等;锦文绣多用于锦毯、锦垫上,如《顾绣东山图卷》《王徽之爱竹图镜片》;运用冰纹绣的典范如《扁豆蜻蜓》,韩希孟以细细的冰纹绣真实地呈现了蜻蜓翅膀的轻薄透明,十分逼真。为了达到摹真的效果,顾绣在表现一些事物的粗糙感时还使用了一种“浮线绣”,即每一针都不把绣线拉平直,而是让它以松弛的状态留在绣面上,呈现一种绣线浮出绣面的感觉。这种绣法在后期顾绣作品中多有使用,如《金眸玉翮图》中的石榴树干。此外,顾绣有时候会用一些特殊的材料做绣线,如发丝、马尾、蒲草、暹罗斗鸡尾毛、雀羽、薄金切片等,从而使作品获得更加真实的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