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价值:以绣代画,画绣结合
2025年09月26日
(一)艺术价值:以绣代画,画绣结合
明代《(崇祯)松江县志》记载:“顾绣,斗方作花鸟,香囊做(作)人物,刻画精巧,为他郡所未有。”顾绣的精巧一方面在于针法细腻,另一方面则在于其对画作的临摹。顾绣虽为顾姬缪氏创制,然而真正名扬天下却主要依靠顾氏子妇韩希孟出神入化的画绣技艺。
韩希孟原本善画,“工画花卉”,后积数年之功,“临摹宋元名迹,绣为方册”,甚至令书画大家董其昌“心赏之”,叹其“非人力也”[1]。可以说,董其昌的推崇是顾绣从实用绣跃升为艺术绣的关键一环。翻检晚明诗文集中的顾绣遗迹,即可直观认识到:顾绣区别于其他绣种的独特价值正在于其以画作为粉本,用丝线作丹青,以针代笔,以绣作画,以画代绣。其所绣内容不仅惟妙惟肖,而且在光晕、色泽等方面也都高度还原了画作,不仅保留了画作的神韵,更增加了几分灵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顾绣与文人画联系紧密、水乳交融,从而登堂入室,进入高雅艺术的审美场域,得到文人士大夫的青睐。顾绣与文坛也颇有联系,如晚明竟陵派代表人物谭元春曾偶得一幅顾绣作品,即赋诗赞叹曰:“华亭顾妇嗟神工。”[2]顾绣从露香园日用女红到与“嘉桃”“糟蔬”齐名的露香园特产,再到士绅贵族乃至皇室争相收藏的艺术品,地位飞速攀升,这是其在艺术上精益求精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