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金银彩绣的绣制工艺
与其他绣种相比,金银彩绣最大的工艺特色就是金银线的使用。金(银)线分为两种,即片金(银)或捻金(银)。在制作时先将黄金(白银)锤成薄片,然后将其切成细条,形成片金线,也叫平金线、扁金线。后来由于金箔越来越薄,往往要加上背衬才能保存和裁切,并可通过背衬纸的色彩来调整金箔的色泽;而将片金线卷绕在芯线外面就形成捻金线,也称圆金线,以圆、细、匀、净为贵[7]。
宁波金银彩绣所用的金银线最初都是纯金银,原料主要依靠贸易输入——宋代从日本输入的首位“细色”就是黄金、白银——然后在宁波加工成箔,制作成绣线。宁波老城的“三百六十行”里就有“打金箔”“卖针线”等行业。[8]明清以后,海外进口的洋金线(仿金线)开始运用到宁波金银彩绣中。现在除绣制和服腰带所用的是日本进口的纯金银线外,以仿金线为多。此类金银线根据芯线的粗细,可分为5分、1挂、4挂和7挂等多种(长127.26米、重3.75克的丝线为1挂)[9]。此外,还有普通的丝绣线,常用中性色,既有将一根丝线剖成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乃至十六分之一使用,亦有用整根丝线直接刺绣的情况。
在刺绣技法方面,宁波金银彩绣继承了蹙金绣的传统,以钉线绣为主,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金(银)线为轮廓,其他丝线填满纹样内部的技法,即史料中所称的“压金彩绣”,宁波当地也称作“包金绣”。绣线有双金、单金之别,一般两根金线为一组。一类是用金(银)线绣制整个纹样的盘金绣,也可称作“平金绣”,宁波当地称为“垫金绣”。刺绣时,先用丝线短针横扎于金线上扣紧,然后将金线线头从原针眼拉下去,将线头藏在反面。头系好后,就按图案轮廓自边缘从外向内回旋绣制,每隔2—3毫米钉上一针。行与行之间,钉线针迹要相互间隔,直到金线铺满整个图案。多以捻金线为主,偶尔也见片金。一般以捻金线为轮廓,片金填满纹样内部,相比捻金线绣品更平匀齐整,也更能体现富丽辉煌的显金效果。在此基础上,宁波金银彩绣还反其道而行之,创新出一种彩盘金绣的新绣法,即先以大量金线排底,形成精致高雅的底色,再用彩色丝线在金线形成的块面上绣出纹样。
除此之外,宁波金银彩绣还吸收了很多其他的传统刺绣技法,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如透绣,是在图案内部间隔排列绣线,形成空隙,远观如薄纱,形成“透视”效果,而轮廓仍采用压金彩绣的技法;网绣,将原来的丝线改为金银线,图案轮廓采用压金彩绣的技法,主体部分将单根金线拉成不同形状的几何图案,用其他丝线固定和美化;叠彩绣是宁波金银彩绣中的特色针法,主要用于风景的绣制,运用“针上晕色”的技艺,即将一股丝线剖成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乃至十六分之一,再与其他剖成的几种色线穿入一根针上进行刺绣,从而使色彩变化富有层次感;还有就是胖绣,即用棉花垫高绣品,与潮绣大范围浮雕式的垫高相比,它是画龙点睛式的,主要用于垫高绣品中人物的面部,其典型者如老寿星的额头以及龙纹的双眼、花瓣。这种处理方法使图案有了起伏和不同角度的色彩光泽变化,大大丰富了宁波金银彩绣的表现力和装饰意味。
不仅如此,宁波金银彩绣还吸收了西洋刺绣技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外国绷”。所谓“外国绷”是宁波当地的称呼,19世纪末由国外传入的一种“抽纱”结合刺绣的工艺,其特点是根据图案要求先抽去底料上一定的经纬线,修剪出孔洞,再以针线连缀,形成多种图案组合透空的纹样,使绣面上既有洒脱大方的实地花,又有玲戏美观的镂空花,也称“抽拉雕”,深受西方消费者的喜爱,一度是出口热销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