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市肆的浸染

三、市肆的浸染

顾绣的交易活动明末已经存在,早先是赠予和回馈的形式。顾绣在士大夫圈子内名声虽盛,但绣品一般仅限于家藏,或用于友人礼赠,如程馟有记:“余时将别,伯露出其太夫人所制绣囊为赠。”[12]但顾名世死后,家道中落,服饰生活起居等仍然要“多方选胜”,终入不敷出,不得已只好依赖女眷刺绣度日。顾箕英晚年也是依靠其妾缪氏的绣艺来支撑其生活开销,遂破了决不效牟利态的规矩,不过这时的销售活动还属于半公开状态。至清初顾绣名声广传,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争相购买收藏,以至价格陡增,江南绣市出现。为适应逐渐扩大的织绣市场需要,民间纺织行业的工场作坊和织绣工匠也随之涌现。一度“顾绣”成为刺绣的代名词,上海、苏州、南京、杭州等地都设有“顾绣庄”。

供需关系不仅左右产品数量,也左右了价格和质量,到清中期以后,顾绣从业人员增多,技艺良莠不齐。市场上遍称“顾绣”,价格逐渐下降,由起初的值银几两跌至几钱而已。据叶梦珠《阅世编》记载:“全幅七八尺者,不过以一金为上下;绝顶细巧者,不过二三金;若四五尺者,不过五六钱一幅而已。”[13]技艺工巧程度已远远无法与前期相比,甚至还出现空绣,即只以丝绵描绘外围。清新淡雅的格调已不为市场所好,价格更低廉,做的人也更为少见了。顾绣从闺阁走向市肆,往日之精却今非昔比,士族闺秀的殚心巧制,终成以针黹营食,从绣画作转而绣衣裙,继而仿制成风,顾绣日渐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