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绣产生于上海露香园
明代上海名园之一的露香园,向有“胜擅一邑”之誉。
露香园是在万竹山居的基础上延伸、扩展的。明嘉靖三十二年(1559),上海人顾名儒在道州(今湖南道县)任太守时,就在上海城内西北隅筑有一座名“万竹山居”的园林。此园内石台隆起,背竹面山,轩槛通敞,东有修廊曲折而下,天上新月初升时,最宜在此小憩。清代文人张春华为这山居作衢歌唱道:“甃石成台面翠峦,微风细戛玉珊珊。修廊月夜看疏影,凉送山房竹万竿。”这歌朴实真情地道出了“万竹山居”的特色。其弟官至尚宝司丞的顾名世,感到其兄筑的园林小而简陋,必须予以延伸、扩展,于是请人做了一个扩园方案。实施过程中,在“万竹山居”之东凿池时,无意中挖到了一块石头,洗尽污泥一看,上面刻有元代书画大家赵孟頫的篆书“露香池”三字。顾名世大喜,以为这是天助,便取园名为“露香园”。
露香园建成后,景点颇多。据清嘉庆《松江府志》中所载明人朱察卿撰的《露香园记》云:入门为一长约五十步的深巷,两旁夹种榆、柳、苜蓿,浓荫密布,雨天不用张伞。转变向东,为“阜春山馆”,四周围以粉墙,自成院落。稍往东有石累累,高爽敞洁之“碧漪堂”即在其中。堂内藏鼎、鬲、琴、尊及古今图书若干卷。“碧漪堂”前有大池约十亩,此即“露香池”。池水澄清,游鱼很多,投食其中,便有鲜鱼踊跃争食于栏下。池上跨曲桥,朱栏长亘,照映池中,池水欲赤。过桥有万石纵横交枕,山谷空阔深远,山路盘旋曲折,行咫尺之地如走里许。此处山洞很大,可容二十来人,洞内有秀石下垂,如笏板、如钟乳。山南有“露香阁”,八窗洞开,下有流水,汇于“露香池”。阁左有精舍,名“潮音庵”,内供观音像。再左手沿溪弯曲处又有一室,名“青莲座”,也有佛舍。到此两处的游人,都要在“露香井”中把手洗净,然后才能入内整容礼拜。沿左边的一条溪流旁有“分鸥亭”,人坐其中,西山胜景,了然在目。亭下白石罗列,溪流日夜不绝,触岸有声。时有群鸥上下来去,不怕生人,有如驯养一般。这真是足以使人忘却一切俗虑的地方。
就在这“使人忘却一切俗虑”的露香园内诞生了名闻大江南北的顾绣艺术品,这是有其必然因素的。由于该园是官宦私园,其子女和家眷都有较好的素养,或有一定的艺术造诣,或有一双艺术巧手。顾绣发端于顾名世家长媳缪氏,就是一个明证。缪氏生平不详,只知她嫁到露香园后,没有因富裕的生活而虚度年华,而是对她从娘家学来的刺绣技艺大胆创新。在我国古代刺绣中,向来以宋绣为最著名。宋绣的优点在于“针线细密,不受边缘,其用绒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故眉目毕具,绒采夺目,而丰神宛然”。因此,宋绣最难学,一般闺阁中人皆望而却步,不敢“涉足”。而缪氏却知难而进,在闺房时就已掌握宋绣技艺。做了露香园顾汇海的媳妇后,她又看到了顾家珍藏的不少宋元名家字画以及庙堂供奉的神像与佛像雕塑,视野大开。于是,她在继承宋绣劈丝、配色和针法等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把自己对事物的观察和艺术感受渗透到创作中去,进一步发挥了刺绣艺术的特点,从而创造了既富质感又富气韵的别具一格的刺绣艺术——露香园顾绣。
缪氏的刺绣才能是多方面的。她不但能绣人物、神像,也能绣山水、花卉,而且所绣的作品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尤以佛像最受人赞赏。清代戴有祺撰的《寻乐斋诗集》中有咏《露香园缪氏绣佛》诗云:“须眉老少各不同,笑语欢然并超忽……青莲花下扬灵旗,微风过处欲飘举。”
露香园顾绣的第二个代表人物是韩希孟,她是巩固、发展顾绣这一独特刺绣艺术最佳能手。韩希孟是露香园主人顾名世次孙顾寿潜的媳妇。今天存世的顾绣代表作,均出自她手。韩希孟系武陵人,在待字闺中时就通晓国画“六法”:气运生动,骨法用笔,应物写形,随类敷彩,经营位置,传模移写。其所画花卉,绰约有姿,艳丽多彩,受时人器重;但她更喜爱刺绣艺术,尝临摹宋元名画,并钻研刺绣技艺,很有长进。她所绣的方册,自号“武陵绣史”。其夫顾寿潜,字旅仙,别号绣佛主人,能诗善画,对顾绣也是情有独钟。夫妇俩,心相印,气相投,都极珍视刺绣,认为古来一技神绝每自不朽,针丝也是以千秋。于是,“妇唱夫随”,窗前月下,池边柳荫,共同探索刺绣的真谛,在承继缪氏刺绣技艺基础上,又作了大胆的革新、创造。
韩希孟和其丈夫都反对当时社会上的一种偏见和误解,即认为刺绣是“著之衣袂乃以为绚彩色观”的附属物;也反对那些只是依赖刺绣的彩线以炫人眼目的粗滥制作。韩氏在她夫君的支持下“覃精运巧,寝寐经营,往往为了刺成一件作品,不惜穷数年之功”。她夫君常夸她说:“往往天清日霁,鸟悦花芬,摄眼前灵活之气,刺入吴绫。”由此可知,韩氏在创作绣品时,十分重视环境和心情,在刺绣时能将自然界的美好景象化作愉悦心情而传导于针锋上。因而其所绣作品十分灵动,情感气息跃于图中,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不少鉴赏家认为,韩希孟运用针锋的特技表达“画绣”之神韵,即便是折枝小景也能使之花头反正向背,生气回动,五色烂发,比黄筌父子的写生画还好;她所绣的人物神采奕奕,栩栩如生,似乎能呼之欲出;她绣山水,能很自然地表达出米画所独具的水墨韵味。就这样,她的作品极大提高了刺绣内涵,确立了露香园顾绣在众多绣品艺术中的卓越地位。尤其是她的写真手法,对后世仿真绣有着良好的启迪作用,为后人所称道。
据了解,当前仅两处珍藏着韩希孟的手迹:一处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有韩氏于明崇祯七年(1634)春至同年冬所绣的宋元名迹8幅,每开下角均用红丝线绣一枚内有“韩氏女红”四字的印章,对幅都有大书画家董其昌的题词,末幅的内容为绣仿黄鹤山樵山水,上署“韩氏希孟”四字,册尾有其丈夫顾寿潜的跋文。另一处是上海博物馆,珍藏有韩氏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手绣的册页4幅,册首题签为“顾氏家藏之宝”,每开也有“韩氏女红”朱色小印,最后一幅为藻虾,绣有“韩希孟”书款,并题“辛巳年桂月,绣于小沧洲”十字,册尾有大书画家董其昌、文学家陈子龙题写的跋文各一篇。以上是当今存世的顾绣名作,其珍贵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露香园顾绣的第三个代表人物顾兰玉,为园主顾名世的曾孙女。据说,她不仅貌美,而且善绣又能诗画,被当时人誉为才女并载入县志。但她命运乖舛,出嫁后生有一子,24岁时不幸丈夫去世。她为扶孤成长,冲破“家规”,将顾绣秘艺设幔授徒,热心传授露香园顾绣技艺达30余年,城内外妇女学艺后靠顾绣营生者日多,致使顾绣之名大振。韩氏夫君顾寿潜感慨道:“廿年来海内所以珍袭吾家绣迹得,侔以鸡林价重,而赝鼎余光,犹堪令百金地无寒女之叹。”时至清代,于江宁、苏州、杭州等地规模颇大的官营丝织机构中,在民间的丝织业机房中,其制品都以“顾绣”相标榜。在整个长江下游地区,“顾绣”几乎成为丝绣美术工艺品的通称,由此不难看出顾绣的影响之大之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