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晚期顾绣
2025年10月13日
三、晚期顾绣
清代中期乾隆年间,经济发展繁荣,顾绣庄的兴盛反而导致了真正意义上的顾绣的消失,此时的顾绣已少了明代顾绣的灵气,而与苏绣接近。这也成为顾绣断代与辨伪的依据之一。嘉庆时,根据市场需要,顾绣绣品大量转为衣服、佩饰等生活实用品,纯欣赏性的画幅绣品大为减少,仅偶一为之,“画绣”的真谛荡然无存。到光绪之后,江浙坊间不论何地所产绣品,一律以“顾绣”相称。
晚期顾绣的艺术特点:
第一,将早中期顾绣简化异化,虽以“露香园顾绣”为号召,但工艺水准及形式都已迥然不同,突出表现为删繁就简、粗制滥造。
第二,晚期顾绣的针法简单而单调,多为平针、齐针、铺针、接针、套针等几种。
第三,在题材的选择上,晚期顾绣完全按照市场需求,“富贵”“祝寿”等民俗题材占主流,其绣制已不如中期精致。至于少量的书画题材,对书画已不存在“临摹”,而是只求大概形似。
第四,在色彩运用上,晚期顾绣更是粗俗不堪,完全没有早期的典雅风格,也不像中期追求色彩效果,色泽的搭配、深浅、浓淡完全不讲究,甚至有空绣者,只是用丝线绣一个轮廓,如墨描状,再用色涂抹。一切以省时、省工为原则。
第五,作品的边款以及“虎头”“皇明顾绣”等绣印款绣迹潦草,绣线疏松。
嘉庆年间,顾绣在艺术上开始走向了衰微。到清末民初,江南一带的刺绣店铺,虽多冠以“顾绣庄”名号,但绣品风格与技艺已与真正的顾绣大相径庭。顾绣名存实亡。
我国古代织绣自宋代始,突破了实用范畴,逐渐走上了独立发展的艺术道路,到了明代的顾绣达到了夺丹青之妙、分翰墨之长的艺术高峰。顾绣由盛到衰,有历史、文化背景因素,也有自身因素。好在顾绣的衰落并没有影响到中国刺绣的发展,在顾绣之后,以苏绣为首的四大名绣蓬勃发展,至今不衰。
(原载《文物鉴定与鉴赏》201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