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植物染料

(二)植物染料

植物染是中国传统的主要织物染色形式,主要利用植物的根、木、皮、茎、果、花、蕊、叶等部位所含的天然色素,将其浸染制成染液,使纤维上色。根据《唐六典·织染令》记载,唐代织物大多由草木染成,或以花叶,或以茎宝,或以根皮。草木染料植物各有产地,应在适当的季节进行采摘[4]。至明代,植物染料的开发进入全盛时期,不仅扩充了染料品种,还改进了染色的工艺配方,对染料的数量与配比加以严格控制。例如,丹矾红色每斤染料要用苏木一斤、黄丹四两、明矾四两、栀子二两,黑绿每斤要用靛青二斤八两、槐花四两、明矾三两,深青每斤用靛青四斤[5]。与矿物染采用物理原理用涂或浸的方式利用牛骨胶、鱼骠胶等天然黏合剂将粉状的染料黏合在织物上不同,植物染料利用化学原理进行染色,色素可直接进入纤维结构。植物染料的获取便捷、加工简单、色彩丰富,因而逐渐代替矿物染料成为主要染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