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博物苑藏《顾绣董香光书昼锦堂记》
王栋云
摘 要:1905年,张謇在家乡南通创建了包括动物园、植物园和博览馆在内的南通博物苑。在其感召下,一大批地方文物得以入苑保藏。1910年,张謇在南京南洋劝业会上看到《露香园顾绣董其昌昼锦堂记》绣屏,请沈寿鉴定为真品后立即购回送至博物苑收藏,并亲撰《记顾绣董香光书昼锦堂记》。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南通博物苑惨遭浩劫,所幸《顾绣董香光书昼锦堂记》得以辗转保存。
关键词:顾绣;张謇;南通博物苑藏;《顾绣董香光书昼锦堂记》
我国文物浩如瀚海,有着许多伟大的不朽成就,是人类宝贵的社会遗产,也是历史发展进程的见证。这些文物积淀了我们民族的传统和精神,以其独特的魅力感召着世人,激励和鼓舞人们以赤子之心去保持和发扬民族历史和传统中的优良内涵而继往开来,开拓和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然而,在中国自己的公共博物馆问世之前,众多的文物或闭锁于深宫幽院,或秘藏于民间私宅,与广大民众无缘。真正倡导利用文物来教育民众并首先付诸实践的,当推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
1905年,张謇在家乡南通首开中国人自办博物馆之先河,创建了包括动物园、植物园和博览馆在内的南通博物苑。张謇先生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倾其所有向博物苑捐赠了大量文物、标本和花木鸟兽。他在《通州博物馆敬征通属先辈诗文集书画及所藏金石古器启》中声言“謇家所有,俱已纳入”,号召“大雅宏达,收藏故家,出其所珍,与众共守”。甚至到了晚年,别人为祝贺他七十大寿而赠送的精美牙雕《孔雀明王像》,他也毫不吝惜地将之捐赠给博物苑。“他总觉得传给自家子孙,总有一天不能保存,与其给子孙三文不值二文的零赏,不如供给地方多数人去享受。”(张孝若《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
在张謇先生的感召下,一大批地方文物得以入苑保藏。他利用自己的声望和地位,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广为征集,不仅着重本地的,还兼及外地甚至外国的文物。此外,他还不惜重金,有目的地购买一些珍贵文物,以充实博物苑的收藏。1910年,张謇在南京南洋劝业会上看到著名的《露香园顾绣董其昌昼锦堂记》绣屏,请著名刺绣艺术家沈寿鉴定为真品后,立即购回送至博物苑收藏,并亲撰《记顾绣董香光书昼锦堂记》:
屏十二帧,故杭州许氏物。许有官海州运判,致富而家焉者。其裔穷以质于张君伟如。伟如以南洋劝业会四方珍物骈萃,装潢是犀与角,视诸大官,大官勿异也。审查绣工科员余沈夫人见之,大诧,谓生平所见露香园绣惟京师西山有一佛像可与伯仲,赞叹不已。夫人方以绣负盛名,人或以其绣拟之,则又大惊逊谢,谓更习二十年尚不能望其项背。謇闻是言,亟借观,觉其工耳,亦不能名其异也。按《上海县志》采《南吴旧话》,明故廷评家多姬侍,织红刺绣,冠绝天下。又姜绍书《无声诗史》,上海顾汇海之妾,刺绣人物山水花卉,大有生韵,字亦有法。《阅世编》,露香园绣价最贵,所谓画绣也,今已无传其制者。余沈夫人于数百年后,独具真鉴,使是屏声价顿跃起于众人耳目之前,益叹世之瑰才琦行沦落而不遇者,天实掎之,于众人无与也。商与伟如,以三百银元购归,藏之博物馆,而记其事以告后人。(载于《张謇全集》第五卷·上,第157页)
令人十分痛心的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南通博物苑惨遭浩劫,苑藏文物几乎损失殆尽,博物苑早期的数千件藏品仅存150余件,其中《顾绣董香光书昼锦堂记》得以辗转保存,实乃万幸。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怀下,经过几代博物苑人数十年的不懈努力,通过广泛征集、接受捐赠、考古发掘、馆际交流,苑藏文物、标本增加到4万余件,其中不乏国宝珍品。
上海博物馆隆重推出“顾绣珍品展”,不仅是对“顾绣”发展历史和艺术成就的一次全面展示,更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的一个重要举措。南通博物苑藏《顾绣董香光书昼锦堂记》得以入选参展,使“顾绣”这一传统工艺瑰宝得以发扬光大,若张謇先生有知,定会感到欣慰!
(原载《上海文博论丛》200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