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毛片轻松

(四)毛片轻松

现代苏绣挂屏,都以花鸟为主题,因此翎毛更是主题中的主题,也是比较难绣的部分,特别要求毛片绣得轻松活泼,要求深浅中有立体感。技术差的,虽刻意求工,而绣成平薄一片,光洁有余,灵活不足,那就算不上好手。

其余如山水、人物,要求更高,至少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才能动手,否则就很难表现原作的笔墨精神。现在的苏绣,除绣制民族形式的画稿外,还有复制西洋油画的刺绣。技术的确不差,但有些人的意见,认为中国刺绣艺术应发挥固有特点,聊备一格,未尝不可。如视为发展苏绣正途而加以提倡,尚值得研究。

苏绣中的日用品,有被面、枕套、靠垫、鞋面、戏衣之类,为农村中主要副业之一。解放前,由于剥削严重,产品质量不高,销路曾一蹶不振。解放后党和政府花了不少力量,把散在农村的绣工组织起来,提高了艺术水平,逐步地改善产品质量,打开了国内外销路。现在苏绣不仅在技术上有所改进,在生产上也呈现着空前的发展景象。此外另有一种姑娘们自用的绣品,不同于一般商品。这些自用绣品的品种、图案、选料、配色,都是姑娘们自出心裁设计的,运用的针法也变化多端,各显神通。研究民间艺术的人,请勿轻视这一份宝贵资料。解放后苏州也曾绣过化装匣子、粉匣、唇膏管等小品,参加出国展览,颇受欢迎,但品种不多,尚待继续设计。

在祖国大地的每一角落里都有刺绣,都有各式各样的绣法,这是古代刺绣艺人不知花了多少心血和劳动而留下的一份刺绣遗产。这些绣法,早已通行全国,并无地域分界。但针法虽同,而名称各地不同,其原因是从前文字记载的缺乏。辛亥革命以后,南通张謇与苏州沈寿,两人合著《雪宦绣谱》详列18种绣法的制作过程,这是中国对绣法有文字记载的开端。遗憾的是一部分非普通名词,有的故意选用僻字,如“羼”针、“㧙”针之类,也有借用日本名词如“肉入针”之类,不能通俗易晓。《湘绣史稿》对《雪宦绣谱》的批评很对:“可惜这本书的文字过于典奥,对于苏绣工并没发生推进作用……”

解放后有一时期我与刺绣艺人接触频繁,向她们请教绣法,发现名称有极大差异,有的因地而异,甚至也有因人而异,足见很难统一。现将已经搜集到的,用同类相属的方法,分列一表,供大家研究刺绣时参考。但作者闻见不广,错误与遗漏必多,希望同志们帮助修正和补充,以求绣法名称能得到统一。

传统绣法名称异同表

续 表

续表

(原载《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