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结论

三、结论

与明末顾绣发展同期成文的文献,因其逼近事件原发时间,应有理由获得特别的珍视。如果这些文献合并作者直接与顾绣发端期作者、作品、鼎力支持者有直接接触,抑或它们与传世作品共同构成史学研究的多角度证据集成,其信息价值更不可估量。而谭元春歌作、崇祯《松江府志》、程馟《顾绣》作为万历—崇祯数十年间出现的旁证“前韩希孟”顾绣面貌的重要文献,正具备了上述可贵特征。

现有研究已经对谭元春歌作、崇祯《松江府志》的相关记载有了较充分的认识,追进程馟《顾绣》对万历—崇祯顾绣考证和解释研究的信息补证,初衷即表达对这份史料的敬重。

(原载《上海工艺美术》2015年第3期)

【注释】

[1]谭元春《顾姬绣佛歌作》正文:“绣佛人天喜,运针如笔绫如纸。华亭顾妇嗟神工,盘丝擘线资纤指。如是我闻犹未见,以纸以笔想灵变。一见惊叹不得语,竹在风先,果浮水面。咄哉笔纸犹有气,安能十七尊者化为线!有鹤有僮具佛性,托汝针神光明映。浪浪层层起伏中,以手扪之如虚空。可见此物神灵肃,来向沈郎现水木。沈郎爱余初见余,寒日霜湖赠一幅。尚留一幅亦奇绝,同是顾姬幽索结;相视恍然各持去,我醉荒郊草庵处。”(转引自徐蔚南:《顾绣考》,中华书局1937年版)

[2]见张琼:《顾绣源流辨析》,《顾绣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年版,第49—50页。

[3](清)叶梦珠:《阅世编》卷十“居·第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