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绣和绒绣的发展近况对比
2025年09月26日
(二)顾绣和绒绣的发展近况对比
顾绣,起源于明代的顾氏家族,先后出现了缪氏、韩希孟和顾兰玉等名手,到了清代开始设立作坊,收徒办班,向民间的妇女传授顾绣技法。嘉庆以后,顾绣开始衰落,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它才得以逐渐恢复和发展。20世纪20年代,松江开始设立松筠女子职业学校,教授女子从小学到初中学习刺绣。从1978年开始,松江工艺品厂开始渐渐恢复顾绣的研究、创作与生产,直到今日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顾绣作品。如今,顾绣的作品常常在拍卖会上出现,一件八开大小的韩希孟的刺绣往往能卖到上百万元人民币。同时,顾绣也常常作为国礼使用。
绒绣,自鸦片战争传入中国后渐渐盛行。1943年,上海绒绣艺人刘佩珍首先运用拼色工艺,解决色彩过渡的难题,创作出第一幅人物肖像《高尔基》,开创了绒绣艺术品先河。这也标志着绒绣艺术品和日用工艺品开始分流,进入绒绣艺术的创新时期。20世纪50年代以后,上海绒绣业先后在东昌和高桥地区成立合作社,让绒绣工艺进入企业化发展,后成立上海红星绒绣厂。到20世纪80年代时,上海绒绣进一步融入中国传统工艺,在形、神、色、光、工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由于国有体制的衰退,红星绒绣厂的部分专家和干部成立了上海黎辉绒绣艺术有限公司,继续开拓绒绣的市场。黎辉绒绣厂的包厂长说:“绒绣由于依靠师傅纯手工制作,价格很高,每平方米约5万—10万元。如能接到大型政府建筑物室内软装,或者是宾馆的翻新,最好的时候一年有100多万元的收入,但近一两年都只有20多万元,始终是亏损状态。”
由此看来,顾绣和绒绣作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两大绣艺,发展均不理想。但整体而言,相对顾绣,绒绣近阶段的发展以及未来的发展空间都要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