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民间美术类的瑶族刺绣

(三)作为民间美术类的瑶族刺绣

作为民间美术类的非遗瑶绣,色彩和纹样是认识其美学特征的两个方面。

1.色彩

中国历代王朝官服正色为“红、蓝、黄、黑、白”五色,黑色和白色是无彩色,红、黄、蓝三种颜色正好是三原色,由三原色可以互相调配出更多绚丽多姿的颜色。可见我国古人早已具有很高的色彩认知水平。瑶族服饰上运用最多的正是这“正方五色”,这是瑶族在历史发展中对中原文化的继承,也是因为生存环境相对闭塞对色彩的运用的不受传统礼法限制的结果。黑色和蓝色更多用于面料,红色、黄色和白色这些鲜艳的色彩主要通过刺绣和织锦体现在装饰部位。除了“正方五色”瑶绣还会运用到玫红、橘黄、绿色等颜色,但是一般来说还是以大红色和黄色等暖色调为主。

瑶族服饰的装饰色彩主要是由挑花、刺绣和织锦工艺表现出来的。瑶族精湛的染织绣等手工艺给其服饰带来了五彩斑斓的色彩和繁复瑰丽的纹样,而各种独特的纹样由各色彩线一针一线织绣而成,具体表现在衣领、衣襟、衣袖口、下摆边沿、腰带、裤脚、裙边和头饰等部位。素雅深沉的面料配上明快艳丽的装饰,对比强烈。彩色装饰部位在头部、四肢末端、前胸和腰部,头部和胸前是给人第一印象的集中点,所以这部分的装饰尤为隆重,色彩也极其艳丽。随着人的行动,四肢末端部位的服饰花纹也上下摆动,使得整个人的形象更为生动活泼,加上腰部腰带的装饰,勾勒出了线条,让整个服饰形象更加鲜明。

瑶族服饰色彩搭配通常是明度一高一低,色相近乎互补的对比色搭配,如普蓝或黑色底布配上大红、朱红、橘红、玫瑰红、柠檬黄、草绿、湖蓝、白色等色。色彩搭配形式虽多,但都是以色相和明度对比为主,基本可归纳为两种:单色与多色对比、暗色与亮色对比。这里说的单色主要指的是面料的颜色,即黑色、普蓝、天蓝和白色,多色指的是五彩的绣线。暗色和亮色也多指的是服装面料和装饰用色的对比。瑶绣和服装的结合从色彩来说,基本是无彩色(黑色)和有彩色的结合。其装饰色彩是对比色或互补色的组合,还有同类色与邻近色的组合,视觉上形成激烈碰撞。

2.纹样

瑶族的服饰纹样主要是由刺绣和织锦织绣出来的,因为瑶族刺绣针法主要是挑花,构成线条都是直线,所以广西瑶族的服饰纹样大多是几何纹样。

瑶绣几何纹几乎在瑶族服饰的任何部位都存在,尤其行走时富有动态感的部位和衣服的边缘,如袖子、裤腿、衣肩、胸、襟、背、腰和裙下摆等。服装配伍如披肩、围腰、腰带、头帕、鞋子等,甚至挎包、床单等也都不乏几何纹样。

很多几何纹样是单纯由点、线、面构成的纯理念形态,为各种菱形、方形、三角形等高度抽象的几何纹样,具体有云纹、雷纹、日字纹、水波纹、菱形纹、回形纹、万字纹、十字纹、勾连纹、圆圈纹、羽状纹、锯齿纹等。还有一些几何纹样是对自然物和人造物的模仿以及符号化,高度抽象概括而成。这些纹样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已经高度抽象化,只有本民族的人才能识别。比如广西荔浦尖头瑶挑花头帕,左右两边三列纹样从外到内依次是八角花纹样、人形纹样和万字纹。

从纹样的构成形式来说,瑶族刺绣有单独纹样和连续纹样。单独纹样有适合纹样和边缘纹样,其中边缘纹样的组成骨法有对称式和连续式。连续纹样是瑶绣主要的纹样构成形式,以左右连续的横式二方连续纹样为主。这些构成形式蕴含着瑶绣的图案构成法则,即图案形式美的规律:统一变化、对比调和、均齐平衡、连续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