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绣的商品化道路
顾家早期生活优越,不必为生活操劳,家中女眷以刺绣自娱或馈赠亲友,而不以盈利为目的。然而,顾名世之后,子孙科考几番失意,未入仕途,却又过惯了“服食起居必多方选胜”的奢侈生活,最后不得不依赖女眷刺绣来维持生计。同时顾家打破传统,对外传授技艺,使得顾绣名声大振。加之明代后期商品经济活跃,文人雅士认可顾绣风格,为顾绣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然而,市场的刺激,却使得顾绣一时失去原有的“画绣”特色,而沦为流水线上的商品。清乾隆、嘉庆年间,顾绣在艺术上显现出衰微之势,从绣宋元名迹转为绣佩饰、衣裙,从欣赏性装饰品转为实用物品。为迎合市场需求,所绣内容多为“富贵”“祝寿”等民俗内容,鲜有书画题材。在色彩运用上,清代晚期的顾绣不再追求细腻的色彩过渡与擘丝,而为了省工省时,大肆以笔代绣,甚至有只空绣轮廓再用色涂抹的现象,顾绣“以绣为主,以画为辅”的真谛已荡然无存。即便如此,顾绣仍被人们视为珍宝,文人墨客亦常诗歌传写,赞誉不绝。至清末民初,江南一带刺绣店铺多冠以“顾绣庄”之名,绣品多称“顾绣”,却少了明代顾绣的灵气。新中国成立后,沉睡许久的顾绣终于苏醒。1972年周恩来总理发出“发掘传统工艺美术品”的号召,松江工艺品厂积极响应,聘请顾绣老艺人戴明教传授技艺,培养了一批顾绣女红,使濒临失传的顾绣重新焕发光彩。经过多年的努力,顾绣恢复生产并走向市场,尤其受到海外人士的重视、喜爱,绣品远销英、美、日、德、意等国家。如今,顾绣已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逐步走入艺术品收藏市场,越来越多的收藏爱好者开始重视顾绣的价值。而为了避免规模化、产业化的大肆发展,顾绣多以工作室的模式经营,收藏爱好者直接向顾绣技师定制绣品,这样的模式不会再让顾绣变得粗制滥造。反而会保护它“画绣”的真谛,使顾绣能在艺术品的市场上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