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闺房到市肆:露香园顾绣的在场与功能嬗变

从闺房到市肆:露香园顾绣的在场与功能嬗变

杨 蕾

摘 要:顾绣本是闺阁女红,因为文人名士的品评而名声大噪,最终成为刺绣市场的新宠。但由于从业者日多,难免粗制滥造,其于清中期已开始式微。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它又焕发了生机。在新时代背景下,顾绣的传承也面临新的危机。唯有适应时代,进行活态传承与开发,才能真正使露香园顾绣获得新生。

关键词:顾绣;女红;市场

露香园顾绣在明清之际极负盛名,正如《松南乐府》所言:“美人刺绣顾家工,不胫走寰中。”[1]顾绣滥觞于明代上海缙绅大族——顾氏家族,其家族成员崇尚高雅,追求新奇的生活意趣,南曲昆腔、园林建构、服饰时尚、器物玩好皆为高品;来往友人也喜以艺相会、互赏珍藏。耳濡目染之下,顾氏女眷自然深受士大夫文化影响,作品必然带有文人追求的视觉要素。

明代顾氏家族兄弟二人:兄长顾名儒,嘉靖七年(1528)举人;弟顾名世,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修筑露香园为宅。顾绣受到家族往来之文人雅士青睐而名声大噪,并冠名以“露香园”。为方便后文阐述,绘出顾绣代表人物顾氏家族关系图(图1)。有据可查的露香园顾绣制作者包括三代,第一代顾会(也作汇)海妾(有缪氏、顾姬、顾伯露母、顾廷评家婢[2]等诸多说法),第二代韩希孟,第三代张来妻(也有称顾兰玉或顾兰玉,仍有争议[3]),艺术成就最高者当属韩希孟。

图1 顾绣代表人物与顾氏家族关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