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保护与传承
宁波金银彩绣虽然品类多样,图案丰富,技艺高超,但由于整个社会的转型和变革,在20世纪80年代也和其他手工技艺一样不可避免地遭遇了历史性的衰退。这一方面是因为西方生活用品的源源流入,传统手工艺的市场遭受严峻挑战;另一方面,随着产业化结构的变革和机械化生产的发展,电脑刺绣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手工刺绣,以手工制作为主的金银彩绣在价格上完全无法与电脑绣品竞争,而原有技艺、风格的程式化,也使其产品偏离了时代的风尚,导致整个手工金银彩绣业急剧萎缩。1983年,一份宁波市人民政府文件报告就指出:“宁波绣品厂十月份无外发绣花任务,几十家社队协作加工点停工待料,经十几年努力形成的一支一万余人的绣花队伍面临群体威胁。”[13]可见其形势之严峻。
这种情况自国家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后开始有所好转,宁波市政府对地方绣种金银彩绣给予了很大关注。2004年以来,宁波市鄞州区投入资金,配备专门技术与研究人员,对宁波金银彩绣进行抢救性的调查、追寻、访问、发掘,对历史作品、代表人物和文化遗脉等资料进行拍摄、整理、研究,多次邀请专家指导并具体介入该项目的抢救和保护工作。经过多方努力,2007年由宁波市鄞州区申报的“宁波金银彩绣”成功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其又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次年,六世从事刺绣绘图业的许瑾伦先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申遗成功只是宁波金银彩绣保护之路上的第一步,保护的目的在于传承,留住技艺比单纯收集作品重要得多。正如金银彩绣传承人许瑾伦所认为的那样,传统金银彩绣的没落不单单是因为工业和机器的普及,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技艺的衰落。从目前来看,这种传承可以分为三个不同层次的方面来进行:
首先是研究。这是在对传统手工艺认识水平大幅度提升的基础上,对历史的总结和对未来趋势的预测。在申遗成功之前,宁波金银彩绣几乎谈不上系统地研究。就历史文献而言,关于宁波刺绣的记载虽然在《鄞县通志》等资料中出现过,但比较零星,而且金银彩绣也未作为独立的绣种从刺绣大类中分离出来。相比其他绣种,到目前为止,涉及宁波金银彩绣的当代著作、论文更是屈指可数。因此,对现有金银彩绣工艺文化进行整理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可以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建立金银彩绣研究中心,对分散在民间的金银彩绣产品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进行全面细致的普查、认定和登记,建立完整的数据库。目前,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已建立了一个宁波金银彩绣特色资源库,收集整理了1 100余条数据,内容包括绣品实物、刺绣工艺、刺绣文献等,试图借助数字化技术将金银彩绣以最为保真的档案形式长久保存下来,同时也为从事教学、设计、制作金银彩绣的专业人员和师生提供了学习和再创作的基础。
其次是教育。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和发展关键是人才的保护和培养,刺绣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宁波金银彩绣业发展的极大阻碍。解决传统技艺后继乏人的问题,可以与地方院校合作开展多元化的教育授艺模式,把传统手工绣与现代设计艺术结合起来,形成完善的刺绣工艺师的培养体系。其具体可采取以下三种模式:一是由高等院校的专业教师和老艺人共同培养传承人,两者取长补短,这样将更有助于培养出既有高超技艺又有现代艺术创作思维的工艺师;二是选择有实力的企业作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建立企业手工艺技能与学校艺术设计相互交融的平台,解决教学与产业相脱节的矛盾;三是政府、院校、企业三者结合,由政府职能部门将金银彩绣以不同的建设内容和要求向全社会进行推介和招标,由学校和企业自行申报,经主管部门审批后签订协议,进行建设、实施。政府给予资金支持,签约方来完成协议规定的工作和目标。院校培养、弘扬金银彩绣的技法,创新金银彩绣的设计,企业开拓金银彩绣的实用性产品和市场,保持金银彩绣手工艺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是创新。在时尚潮流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固守传统式的保护并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一项传统技艺不能只以标本的形式出现在博物馆中,只有将其作为一种可利用的资源,不断吸纳现代元素,通过融合和转化来形成崭新的文化形态,才能在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中取得一席之地,才会有持续不断的生命力。简单来说,创新才是保护和传承金银彩绣的根本出路。因此,金银彩绣的装饰图案和装饰都要寻求突破,不仅要反映精致细腻的民族特色,而且要表达简洁、流畅、明快的时代特点,并融入写意、抽象等现代艺术技法,这样才能融入当下的社会环境。而提高其产量和需求就必须让它与日常生活发生多方面联系,开发衍生品是一种新的发展手段。比如高端定制,宁波本身就是服装大市,每年定期举办国际服装博览会,若与本地某品牌合作推出金银彩绣的高端服装,最大限度地提升穿着者的身份气质,定能使金银彩绣工艺绽放出闪亮的光芒。再如融入日用品,可以结合传统手工艺要素和现代审美特征,将传统的金银彩绣点缀到服饰和其他各类产品中去;也可以将传统的金银彩绣应用到高档礼品、旅游品中,提高产品附加值,又能使传统的金银彩绣焕发出现代的光彩,满足现代人对个性化的追求和喜爱,并且体现出独有的区域文化特色。此外,还可将它与民俗活动相结合,比如婚庆活动。当金银彩绣遇到十里红妆,办一场以金银彩绣为主题的婚礼,无论是婚礼服饰,还是婚宴场地,抑或是餐桌上的杯垫、筷子套、酒瓶套,可以处处都闪现出金银彩绣的光芒。
总之,“设计、生产、销售、消费、收藏、展览、审美教育、再创新设计”,是宁波金银彩绣可走的一条保护与传承之路。
【注释】
[1](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丛书集成初编》(第279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页。
[2](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丛书集成初编》(第279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0页。
[3]胡可先、武晓红:《“蹙金”考:一个唐五代诗词名物的文化史解读》,《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4](宋)王栐:《燕翼诒谋录》,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8页。
[5](唐)杜牧:《李纳除浙东观察使兼御史大夫制》,《樊川文集》卷一八。
[6]张传保修,陈训正、马瀛纂:《民国鄞县通志·食货志》,上海书店1993年版,第57—58页。
[7]赵丰:《织绣珍品》,艺纱堂·服饰出版1999年版,第329页。
[8]周时奋:《宁波老城》,宁波出版社2008年版,第102—103页。
[9]宁波金银彩绣艺人周玉屏老师口述。
[10]茅惠伟:《传统丝绸和民间女红中的虎文化研究》,《丝绸》2011年第8期。
[11]高魁祥、申建国编:《中华古今女杰谱》,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版,第24—25页。
[12]唐晓玮:《和服纹样中的日本艺术美》,汕头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13]宁波市人民政府1983年第96号文件报告,宁波档案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