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艺精湛”之美
顾绣开创了刺绣仿画风格的先河,为“四大名绣”的出现及其风格的确立奠定了基础。顾绣之所以能在当时名扬万里并影响广泛,其高超的刺绣技艺是一个重要原因。那么,这种高超的技艺之美,具体是如何表现的呢?
一是半绣半绘,绣墨结合。顾氏为士大夫家庭,女眷也通文墨,知风雅,尚韵趣。她们所临摹的绘画作品或自创的绣稿,都深具绘画的特点。其作品往往绣画结合,能达到一种真假难分的地步。虽是绣品,却极具笔墨的神韵。《顾绣考》中记载:“故世备称顾绣之巧,谓为‘写生如画,他处所无’,名之曰‘画绣’”。
二是刺绣技法上的创新。顾绣技法上虽然传承了平针绣的技法,但其在针法的组合上对宋元的画绣针法有所创新,开创了针法变化组合的新技术。如表现不同的笔墨线条的针法有滚针、接针、斜缠针、针线绣和旋针,表现不同的色彩与明暗变化以及层叠关系的面的针法有戗针、掺针、套针、施毛针、施针以及肉入针,表现特殊的纹理的针法有打籽针、扎针、网绣、编绣、松针绣以及冰纹绣和锦纹绣。刺绣的技法依据所要表现的内容进行调整组合,以求达到最佳的绣面效果。顾寿潜更是在韩希孟绣的《宋元名迹方册》中题跋文曰:“廿年来,海内所以珍袭吾家绣迹者,侔于鸡林价重,而赝鼎余光,犹堪令百里地无寒女之叹。”
三是中间调和色彩用线的表现能力。据明崇祯年间《松江府志》记载:“初有大红、桃红、出炉银红、藕色红,今为水红、金红、荔枝红、橘皮红、东方色红。初为沉绿、柏绿、油绿,今为水绿、豆绿、蓝色绿。初为竹根青翠蓝,今为天蓝、玉色月色浅蓝。初有丁香、茶褐色、酱色,今为墨色、米色、鹰色、沉香色、莲子色。初有缁皂色,今有铁色、玄色。初有姜黄色,今为鹅子黄、松花黄。初有大紫,今为葡萄紫。”顾绣采用的中间色线的调和色,使其色彩柔和,层层晕染,避免了明度与纯度都很高的艳俗色彩,显得异常清淡高雅,加上同明度和纯度的补色系的配合,使顾绣的色彩更加细腻丰富。其虚实变化古朴淡雅,为高雅的格调奠定了色彩艺术表现的基础。
顾绣,这一名冠天下、精美绝伦的绣种,所承载和蕴含的四种美,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关系。“平淡自然”之美、“社会价值”之美、“气韵生动”之美和“技艺精湛”之美虽是四个不同层面的美,却不是彼此相孤立的,而是从一定的广度上概括了顾绣所蕴含的“美”。其中,顾绣中那一股神韵,更是将顾绣之“美”发挥到极致。通过对顾绣之“美”的探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初步结论:一是任何造物行为的整体美都是建立在构成要素的个体美的基础上,且整体并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它必然大于总体之和。二是意蕴之美是形式之美的升华。三是不同载体的美可以通过技艺的处理在新的载体上得到呈现,并达到一种全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