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蹙金绣

一、历史上的蹙金绣

所谓“蹙金绣”,是一种将金线盘钉在绣地上以形成图案的工艺。其名称出现得较早,《中华古今注》“袜肚”条云:“盖文王所制也,谓之腰巾,但以缯为之……至灵帝赐宫人蹙金丝合胜袜肚,亦名齐裆。”[1]可见,东汉灵帝时已有蹙金的绣品出现。同书“衫子背子”条也说:“背子,隋大业末炀帝宫人、百官母妻等绯罗蹙金飞凤背子,以为朝服及礼见宾客、舅姑之长服也。”[2]这说明隋代贵族妇女中也流行穿蹙金背子。

蹙金绣真正兴起、盛行是在唐代,这从当时的诗歌作品中就可见一斑。戎昱《赠别张驸马》“从奴斜抱敕赐锦,双双蹙出金麒麟”,杜甫《丽人行》“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写的是蹙金绣所做的服饰;张祜《太真香囊子》“蹙金妃子小花囊,销耗胸前结旧香”,《送走马使》“新样花文配蜀罗,同心双带蹙金蛾”写的是蹙金绣所做的配饰;和凝《宫词》“红泥椒殿缀珠珰,帐蹙金龙窣地长”,写的则是蹙金绣所做的家纺用品,可见其应用之广泛。从出土实物来看,目前所知最早的实物也出现在唐代,最有名的就是1987年出土于陕西法门寺地宫的五件蹙金绣供奉品,紫红罗地蹙金绣半臂是其中最为精美的一件(图1),领口上左右两边绣有如意云头状纹饰,其余部分则满绣盛开的花朵,花蕊上还钉有一小粒红宝珠,十分华丽。此外,在敦煌藏经洞也有蹙金绣的实物出土(图2),白色绫地绣缠枝花鸟纹绣片,主体的缠枝花卉纹样由彩色丝线刺绣而成,以钉绣捻银线缘边,花间点缀以盘金绣绣成的飞鸟。

图1 唐代蹙金绣半臂(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

图2 唐代白色绫地绣缠枝花鸟纹(敦煌藏经洞出土)

更值得赞叹的是,法门寺地宫所出蹙金绣用的捻金线每米金线上绕金箔3 000个捻回,平均直径为0.1毫米,最细处仅0.06毫米,比头发丝还细[3],可说是组织严密,纹理清晰。正因如此,唐及以后的文人也常以“蹙金结绣”来形容文章文辞精美、结构严谨,如清人王士祯《花草蒙拾》评论《花间词》“蹙金结绣而无痕迹”。

五代时期,蹙金绣服饰依然很盛行。《册府元龟》载,后唐同光二年(924)十月,割据湖南的楚王马殷所进贡的万寿节礼品中就有“龙凤蹙金鞓腰”;五代欧阳炯《贺明朝》中也有“碧罗衣上蹙金绣,睹对对鸳鸯,空裛泪痕透”等语。到了两宋时期,因为黄金匮乏,朝廷曾下令禁断。《燕翼诒谋录》说:“大中祥符元年(1008)二月,诏‘金箔、金银线、贴金、销金、间金、蹙金线,装贴什器土木玩之物,并行禁断’。”[4]这种工艺在传入北方后深受契丹、女真、蒙古等草原民族喜爱,这或许与他们热衷如阳光般灿烂的黄金有关。《册府元龟》记载“(辛进)进纳夺得契丹王红罗蹙金银线装玉鞍辔一副”,而辽宁法库叶茂台辽墓、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耶律羽之墓等也有不少实物出土,如紫罗地蹙金绣团窠对雁(图3)。收藏于海外的紫地蹙金绣盘凤罗袍(图4),主要用捻金线,局部用捻银线绣出六个双凤窠图案,金银交辉,极为华贵。王鼎《焚椒录》中记载的道宗懿德皇后萧观音所穿的“紫金百凤衫”,极有可能就与紫地蹙金绣盘凤罗袍相仿。

图3 辽代紫罗地蹙金绣团窠对雁凤罗袍局部(耶律羽之墓出土)

图4 辽代紫地蹙金银绣盘凤罗袍(私人收藏)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织物中运用黄金的工艺越来越成熟,蹙金绣的使用也越来越多,在龙袍、霞帔、补子、裙子等保留下来的实物中都能看蹙金绣绣品。为了降低成本,当时的金银线出现了金银铜合金,或者以银线薰金来充金线,比如说“薰金箔”。明代《天工开物》载:“杭州扇子是以银箔为材料,用红花子油刷涂,用火熏成。”这便是将银箔熏为金色。不同含金量及纸背的箔片的使用,可使绣品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同时,依靠芯线和钉线颜色的选择,也可营造出层次更为丰富的效果,如用红土背层纸,黄色蚕丝芯线配合红色钉线,突出金光璀璨的效果;颜色浅而发白的金线,用白色蚕丝芯线配合白色钉线,突出光泽度和透明感,这是该时期蹙金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