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顾绣来源成因及发展
位于黄浦江流域的松江府始终紧密地与中国针黹史中闪烁的亮点纠缠在一起,这里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地方。宋代华亭缂丝技术由徽宗年间转向以临摹字画为主,发展到高宗时,朱克柔缂丝作品已经达到“精巧疑鬼工”[1]“非今人所得梦见也”[2]的境界,成为中国缂丝艺术的巅峰。元初管道升绣佛,将画理引入绣理,画绣结合,“精气贯注,毫发欲动”[3],被称为“画绣之首”。几乎在同一时期,松江乌泥泾黄道婆引进和改良纺棉织造技术,致使松郡棉布“衣被天下”,美名远播。
顾名世,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曾官尚宝司丞,置散还乡以后筑露香园,“家姬刺绣,巧夺天工”[4]。顾绣以顾姓为名,又称“露香园顾绣”。
顾绣的创始者当属顾名世长子顾汇海之妾缪氏。缪氏具体生卒年不详,她的绣品在继承宋绣技术的基础上,在形式和技法上均有所创新,“气韵生动,字亦有法,得其手制者,无不珍袭之”[5],被视为奇瓤,流连咏叹,在当时就有“上海顾绣始于缪氏”[6]之说。
顾名世孙媳韩希孟,在前代顾绣的基础上,将顾绣推向巅峰。“韩希孟深通‘六法’,远绍唐宋发绣之真传,摹绣古今名人书画,别有会心。”[7]所绣山水具米氏墨韵,花鸟过黄氏写生,人物呼之欲出。绣品融画理与刺绣于一体,“观者靡不舌挢手舞也”[8],自署“武陵绣史”,世称“韩媛绣”。其夫顾寿潜从师于董其昌,能诗善画,别号“绣佛主人”。夫妇比若赵孟頫、管道升一般,诗文相和、绘绣结合。
顾名世曾孙女顾兰玉为《松江府志》所列清初才女,其刺绣人物气韵生动。她24岁守寡,且家道中落,为育儿生计,始用母家家传的绣艺绣活谋生,并设帐收徒。至此,作为士大夫闺阁工艺的顾绣从纯欣赏性逐渐向实用性和商品化转变。顾绣走向了民间,世人争相仿制,商人以顾绣之名开设绣庄,顾绣之名遍传大江南北。但以画绣结合为主要特征的顾绣,在对技术要求和材质要求极高的同时,对绣者的文化素养和品位要求也是极高的。这些要求,对于普通的民间秀女来说,成本高、程序复杂、工期长、技艺不易掌握,不能适应商品化的市场要求,顾绣遂渐渐衰落下去。
顾绣之谓与松江地域的物华天宝、龙光射斗密不可分,与松江地域浓郁的文墨士气、风雅博古之尚更是密不可分。松江顾绣滋养于官宦和士气的土壤,渐偏丹青笔墨一脉的纯观赏性审美倾向,发展线索清晰明了。松江顾绣非粗鄙的一般民间织绣,它以独特的闺阁绣样式,显示着深宅大院中文人士大夫的女性眷属的文化属性和文化观念,并作为风尚和情趣流转于文人、商贾之手。明代著名鉴藏家国子生项元汴储藏丰甲于江南,他在《焦窗九录》中记述过:“宋之闺绣画,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其用绒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顾眉目具毕,绒彩夺目,而风神宛然;设色开染,较画更胜。”[9]这段文字足以显见当时文人士大夫对纯观赏性绣艺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