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绣的衰落和露香园的毁灭
2025年09月26日
顾绣的衰落和露香园的毁灭
明露香园顾绣问世以来,深受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的青睐,嘉靖以后又受到朝廷喜爱,成为宫廷贡品。据明崇祯《松江府志》记载:“顾绣斗方作花鸟,香囊作人物,刻划精巧,为他郡所未有。”又云:“价亦最贵,尺幅之素,精者值银几两;全幅高大者,大啻数金。”至清代,顾绣风靡绣坛,已成为刺绣工艺的通称,不论官营、民营的刺绣都标榜为“顾绣”。
露香园主人顾名世去世后,其子孙依旧过着“服食起居必多方选胜”的奢侈生活,但后来家道中落,甚至全赖顾家女眷刺绣以维持生计。明末顾家更加衰败,露香园被崇明水师进驻,园内诸多景点均遭破坏。至清初该园仅存古石二三,池水亩许。
清道光十六年(1836),有位社会名流徐渭仁对露香园情有独钟,决心把它重建以恢复原貌。于是,他便浚池叠石引泉,池东筑秋波亭,后改名秋水亭,并建万竹山房……大体恢复旧观。可惜,好景不长,在鸦片战争时官方在园中设火药局,谁知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火药库失火爆炸,将园夷如平地,露香园从此消失。后来,官方将园地建为演武厅校场,即阅兵场,俗名“九亩地”。民国初年在九亩地建了一所万竹学校,即今上海市实验小学,校旁的一条南北向马路被命名为“露香园路”,以志纪念。
有人说,露香园兴顾绣旺,露香园废顾绣衰。的确,延续三百年后,顾绣真迹难觅。绣坛中人没有顾家三女红的文化、书画、绣技的素养,不能继承顾绣艺术的精髓;特别是那些仿制顾绣以牟大利者,其绣品粗制滥造,毫无文雅、古朴之意,完全没有顾绣的传统风格和艺术特色,跌落到只有顾绣之名而无顾绣之实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