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主体与受众群体的共同培养
顾绣传承难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土壤发生了变迁。这种变迁,不仅在于工业化大生产代替了传统手工业,更在于现代社会所建构的大众审美很难与顾绣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这种情况下,顾绣的传承就不能是单方面的传承人群的接续,还需要重新培养受众人群。
对于大众而言,认同非遗需要从认识非遗开始。因此,搭建认识顾绣、了解顾绣的平台就非常必要。近年来,国家在推动非遗走进大众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也探索出了很多有益的方法,其中“非遗进校园”就是很典型的代表。“非遗进校园”通过兴趣课堂、校园展演等形式让非遗呈现在大、中、小学生群体面前,使这些处于价值观、审美观形成期的青少年对非遗建立感性的认知。落户到上海师范大学的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顾绣)开设了面向全校学生的顾绣通识课,并邀请顾绣传承人走进课堂,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向学生们讲授顾绣文化,传授顾绣技艺。这不仅能让在校的大学生认知和传承顾绣,更有利于培养现在与未来于中小学校传承顾绣的师资,储备顾绣传承的师资梯队,构建长效机制,让更多的中小学生从小就有机会认识和了解顾绣。这些青少年并不一定要成为顾绣的传承人,更多地应该成为顾绣的欣赏者及潜在的消费者。目前,基地已建设成为一支40人左右的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顾绣传承师范教育”师资队伍。除了开设顾绣相关课程,上海师范大学还依托“爱心暑托班”向周边社区及中小学辐射,向更大的人群播撒顾绣的种子,希望其在适宜的条件下生根发芽。
此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自媒体的发展,大众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广,速度越来越快,尤其是短视频的井喷式发展为非遗的大众化提供了绝佳的契机。2019年4月,抖音推出“非遗合伙人”计划,旨在通过短视频和直播促进非遗更好地传播与传承。2020年6月12日,抖音发布数据报告称:“非遗合伙人”计划实施一年来,已有5位传承人年收入超百万元,40多位非遗创作者赢得百万名“粉丝”。截至2020年5月31日,抖音相关视频涵盖了96%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共涉及1 318项,超过4 800万个“非遗”视频被播放了2 000亿次,获得点赞数近65亿次[5]。短视频的实时性、交互性、场景化特点与非遗的活态性、生活化高度地契合,为扩大非遗的受众群提供了有效的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顾绣也应积极参与到以短视频为代表的自媒体传播中去,主动走向大众,积极培养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