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传承之虑

五、传承之虑

露香园在清道光年间被改建为仓储与火药局,后毁于火药爆炸,如今只剩一条露香园路存在。与露香园一起消逝的还有传统的女性生活方式、高超的女红技艺以及古韵清雅的文人意趣与追求。顾绣曾经的辉煌在今天难以为继。一方面是因为顾绣制作工序复杂,配色考究,既需要扎实的传统绘画功力,又要有较高的审美素养,对手工艺人的要求极高,需要埋头制作数月甚至数年,必须耐得住寂寞,而且即便潜心制作,精品也是难得一见,在当前快速消费的商业社会传承和发展十分不易。另一方面,顾绣的现代消费市场也非常狭窄,如果没有国家文化政策上的保护与支持,顾绣人才的流失与断层都是可想而知的。文化传承如失其精髓而徒留其名,则失去其价值。以上这些因素都使得顾绣的技艺传承与保护变得非常急迫。

20世纪80年代,顾绣的保护问题开始逐渐引起国家重视,我们要让顾绣这门古老的刺绣艺术重新绽放被遮蔽的光芒。顾绣现在已经成为现代上海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手工艺品牌,产品销往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国家,也作为高级礼品在国家对外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今顾绣名作被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沈阳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机构作为保护级精品馆藏;顾绣精品存世数量极为稀少,进入市场的更是少之又少。当岁月侵袭,光泽消逝,其更显古意盎然。顾绣早年间一直是拍卖市场的偏门,收藏界关注程度并不高,近年来收藏价格与热度有大幅度提升的势头。

传统手工技艺承载着文明的脉络,一旦断层便难以恢复。传统经典技艺需要传承和保护,但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已经改变,缺失了传统手工艺赖以生存的土壤。因此必须改变传统手工艺的存在状态,依托新的经济形式,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世界进入体验经济和互联网经济时代,能够为手工技艺的再生和发展提供新的契机。对于顾绣而言,其除了作为博物馆内古代珍品的保存、收藏和研究以外,未来更应该在特定区域或者特定人群(相关专业人士或爱好者,甚至青少年学生)中进行文化传播、手工体验和艺术教育,还可以在相关高校开展顾绣创意设计与应用的相关课题或实验项目,在设计公司或者手工艺区进行顾绣衍生品的设计开发和销售,等等。唯有适应时代,进行活态传承与开发,才能真正使露香园顾绣这样的传统工艺文化获得新生。

(原载《装饰》2016年第6期)

【注释】

[1](清)杨光辅:《松南乐府》,《丛书集成初编》。

[2]姜绍书、李延昰、戴有祺都是康熙年间名士,在三十余年的时间跨度内,先后证实了顾姬(顾汇海妾)、顾廷评婢女、缪氏为同一个人。“廷评”非人名而是官名。参见杨鑫基等:《顾绣笔记》,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

[3]明代的顾氏女眷,史料奇缺,要与事实相符确实勉为其难。“顾兰玉其人就有四个版本,乾隆《上海县志》载的是张来妻,嘉庆《松江府志》上的顾兰玉并非顾名世曾孙女,更无守节抚孤的情节”(杨鑫基等:《顾绣笔记》)。另外,朱启钤的《女红传征略》中,兰玉成了顾汇海妾,张来妻顾氏另有其人。因此,本文倾向以更早期资料,用“张来妻”作为顾绣第三代代表人物之名。

[4]徐蔚南:《顾绣考》,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4页。

[5](清)戴有祺:《寻乐斋诗集》,“露香园缪氏绣佛诗注”。

[6](明)顾寿潜:《宋元名迹册·题跋》。

[7](明)陈子龙:《韩氏花卉册·题跋》。

[8]苏文:《顾绣的杰出名手》,《上海工艺美术》2001年第2期。

[9](清)吴绮:《众香词》序。

[10](清)顾禄:《清嘉录·走月亮》。

[11](清)彭俪鸿:《琴清阁词叙》。

[12](明)程馟:《顾绣》,《明人小品集·杂文书信》。

[13](清)叶梦珠:《阅世编》卷7,“食货六”。

[14](清)《上海县志》印《南吴旧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