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绣在中国刺绣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四、顾绣在中国刺绣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明代民间顾绣,能在中国刺绣史上占重要地位,是因它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之功。

顾绣受当时画坛“云间派”的影响,以摹绣古今名人书画为能事,绣品已不同于民间一般“著以衣裤,乃以绚䌽饰观”[23]的刺绣品。但刺绣欣赏品以国画为绣稿,并非源于顾绣,它端倪于唐代绣经绣像,臻至成熟于两宋。

从两汉以来,贵族们已有用刺绣来装饰墙壁(壁挂艺术)的风气,但刺绣一直没有和织锦分离。其成为独立欣赏品,却是从唐代绣经绣像发展起来的。白居易妻杜氏就绣有阿弥陀佛、救苦观音菩萨像两幅[24]。反映在文学中有杜甫诗:“苏晋长斋绣佛前。”李长吉诗:“买丝绣作平原君。”又苏鹗《杜阳杂编》载:永贞元年(805),南海贡奇女庐眉娘,工巧无比,能于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点画分明,细于毫发,连顺宗都不得不叹其工,谓之“神”。这是迄今为止,关于绣字的最早文字记录。

供欣赏的模仿书画的刺绣艺术品,至两宋渐趋成熟。宋代绘事大盛,对刺绣影响颇深。当时许多刺绣艺人用针绣反映滕昌祐、黄筌、徽宗等人绘画以及苏、米、黄诸家书法,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睐、推崇。董其昌《筠清轩秘录》说:“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夺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望之三趣悉备,十指春风,盖至此乎!”高廉《燕间清赏笺》又云:“宋人绣画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设色开染,较画更佳,与其绒色光彩夺目,丰神生意,望之宛然,三昧悉矣。”两人皆对宋绣评价甚高。两宋刺绣欣赏品是明代顾绣产生的基础,但它主要还是宫廷绣,且注重模拟形似。

明代顾绣在唐宋刺绣欣赏品的基础上,另创新意,形成富有浓厚的中国绘画典雅、幽静、古朴艺术风格的“画绣”。它已不满足于模拟形似,更追求绘画艺术的笔意墨彩,自具特点。因此说,顾绣确立了以画绣形式为主的刺绣艺术品在中国刺绣史上的独立地位。

顾绣还奠定了清末苏绣“仿真绣”的基础,并影响了其他绣种。

苏绣历史悠久,绣品分为艺术绣和日用绣两大类。但其艺术绣在沈寿创立“仿真绣”之前,主要是搞一些装饰壁挂。自明末清初顾绣成为商品绣盛行江南一带以后,其技艺为各绣种所接受,苏绣受影响最深。清初,贩卖苏绣的作坊,大多以“顾绣庄”为辅名。清末,著名的苏绣艺术家沈寿[25]吸收了顾绣仿真写实的表现手法,兼取西洋画和摄影艺术、日本“美术绣”等艺术特色,创造出能于针线间表现色彩层次及画面的凹凸透视感的“仿真绣”,人们亦称之为“美术绣”。她曾以《寿星佛像》进贺慈禧太后七十寿辰而闻名全国。1915年又一幅以油画为绣稿的耶稣临难头像绣品荣获国际巴拿马博览展一等奖,轰动世界。仿真绣的饮誉世界,与吸取顾绣的营养密不可分。正如一位苏绣老艺人所说:“露香园在上海,但实为苏绣中兴的发源地。”[26]

(原载《史林》1988年第3期)

【注释】

[1]徐蔚南:《顾绣考》,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2页。

[2](清)姜绍书:《无声诗史》卷七,《顾姬小传》。

[3](清)戴有祺:《寻乐齐诗集·露香园缪氏绣佛》诗。

[4]沈墨耕:《顾绣源流考》载12苏文献第三、四合刊。

[5](清)姜绍书:《无声诗史》卷七,《顾姬小传》。

[6]字旅仙,是顾名世次子顾振海的第二子。

[7](明)顾寿潜:《跋韩氏宋元名迹册》,故宫博物院藏。

[8](明)陈子龙:《跋韩氏花卉册》,上海博物馆藏。

[9](明)董其昌:《跋韩氏花卉册》,上海博物馆藏。

[10](明)顾寿潜:《跋韩氏宋元名迹册》,故宫博物院藏。

[11](明)顾寿潜:《跋韩氏宋元名迹册》,故宫博物院藏。

[12](明)陈子龙:《跋韩氏花卉册》,上海博物馆藏。

[13]嘉庆《松江府志》。

[14]徐蔚南:《顾绣考》,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3页。

[15](明)韩希孟刺绣,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编辑:《明露香园精品·前言》,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第1页。

[16]同治《上海县志》引《南吴旧话》。

[17]此校是为了解决三善堂寡妇、子女的出路,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创办。宣统时改手工传习所。民国三年(1914)七月,遵省令改组为松筠女子职业学校。设刺绣专修科,存顾绣技艺之一脉。

[18](明)朱国桢:《涌幢小品》卷二。

[19]引自刘惠吾:《上海近代史》(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1页。

[20]徐蔚南:《顾绣考》,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2页。

[21]参考林锡旦:《苏绣漫话》,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2]针法组织与散套大同小异,不同的是散套针线重叠,针迹隐伏于线条间,擞和针线条平铺,针迹较显露,但采取分层加色,浓淡参差的绣法。

[23]朱启钤:《存素堂丝绣录》。

[24](唐)白居易:《白乐天集》。

[25]沈寿(1873—1921),原名云芝,字雪君,江苏吴县人。

[26]朱凤:《苏绣发展简史》,《姑苏工艺美术》198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