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块面的针法

(二)表现块面的针法

顾绣绣艺中最令人折服的是满绣针法变化多样。绣者对丝理特性了然于胸,对绘画艺术也非常熟悉,其排针布局,层次分明,将各种针法排列组合产生的效果因地制宜地善加利用,形成一种如画似真的新艺术。这类顾绣事实上是继承了宋画绣的主要针法,绣者又灵活组合各种绣块面积的传统针法,充分利用丝理特性来控制光影变化,达到栩栩如生的效果。这类针法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1.表现色彩与明暗变化关系的戗针、掺针和套针

抢针(也称为“戗针”),以齐针分批前后衔接刺绣而成,丝理方向一致,每批头尾相接,层次清晰。戗针于晚唐时期出现,是平针绣初现时的主要针法,常用于表现花瓣、叶片等颜色变化的部分[5]。宋元画绣中戗针用法已经纯熟,劈丝纤细密实,针迹更为短小,批次排列匀密,绣出作品色彩和顺,过渡自然。然而绘画中复杂的色彩及明暗部分仅以戗针摹画已遇困境:戗针局限于相邻的两批,因针脚整齐而导致色彩过渡生硬,批与批之间交叠产生的棱突无法消除。这些都成为以绣摹画技术发展的瓶颈。

掺针[6]的长处正可弥补上面的遗憾。戗针到掺针的过渡时期在宋代。宋代传世画绣作品中出现非典型的掺针存在于两批戗针相接处[7]。通过不同色彩相邻的两批戗针相遇,采取参差不齐、互有穿插的绣法,使得边界模糊、色彩混合,从而达到色彩过渡自然的效果。画绣发展到明代顾绣阶段,用掺针为主的针法来摹画过程中绣出的笔墨线条灵活、色彩和顺的优势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并沿用至清代。然而清中期之后画绣风格趋于吉瑞,离纯艺术审美情趣渐行渐远。此吉庆风尚推动了刺绣技艺向程式化精细工艺方向发展,以套针替代掺针逐渐成为商品画绣主流[8]。然而,当审美情趣又发生回流的时候,掺针针法必然重新被使用并得到发展[9]

以上这些针法是在一个平面上,分批刺绣,前后两批之间有颜色、长短以及位置穿插的变化,能自由地表现色彩过渡和明暗变化。

2.表现层叠关系的施毛针、施针、铺针和肉入针

施毛针,以单层稀疏刺绣于其他绣面之上的针法。宋传世作品中专用于鸟类毛羽边缘。顾绣继承宋元画绣中的施毛针法,用较羽片用线更细的劈丝,以施毛针加绣于鸟羽边缘,使所绣鸟羽显现出羽绒飘浮的真实感。其又以施毛针为原理基础创新出施针。施针是多层稀疏针迹按需分层施加的针法[10],每一层绣线长短参差,逐步加密,直至绣完[11]。铺针在多层刺绣过程中,特指底下所铺的一层的绣面[12],一般是齐针、掺针或套针,也有施针。韩希孟刺绣蜻蜓眼和豌豆时,通过多层铺针,使得局部形成了所谓的肉入针[13]。肉入针到清代时被独立命名并录入《雪宧绣谱》[14]

这些针法并不是刺绣针法的改变,而是平针绣法中一组平针与另一组平针的叠加关系的改变。正是绣法上发展出层叠关系,才使刺绣由单一平面上的穿插关系进入了多层次、多组合的立体层面。针法层叠组合使用的绣法,实为明代顾绣为超越绘画、追求写生意境在针法技术上的突破。这类针法成熟于画面主题覆满绣面的明代顾绣,在缪瑞云绣册中初现并成熟,在韩希孟的作品中达到登峰造极。韩希孟《鹿图》将鹿身不同毛种,如粗长而硬挺的深色背毛或者是腹部保暖的松软、纤细的浅色绒毛用施针、施毛针绣,将毛感表现得更有层次,成为一种画绣风格。之后凡鸟腹绒羽或兽类皮毛皆用施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