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民间,服务民间,让非遗鲜活于当下
2025年09月26日
(三)来自民间,服务民间,让非遗鲜活于当下
非遗的本源是日常生活需要,无论如何都不应丢弃其生活器物之本性成为“纯艺术”,否则终将会丧失其独特性以及存在的合法性。
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充分得到认可的同时,应大力引导文化遗产与当下人的生活发生关联以凸显其当下意义。有的文化遗产依然可以服务于人们的衣食住行,有的则需要进入博物馆,通过展览和举办的活动为人们提供领略其价值的机会。对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应当原封不动地继承,同时也要设计开发新的产品系列,将其变为生活用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以满足当下的需求。舞蹈、音乐类非遗项目,可以通过电视节目、演出的制作,结合网络宣传,汇聚更多受众的目光。非遗应当传承在其生长的土地上,一旦离开属于它自己的土壤,保护工作就会难上加难。
文化是一个系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因而必须将其整体性纳入考量。激发当地人的能动性,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性因而得以形成,文化遗产开始变得与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既可以为遗产保护贡献力量,也可以共享遗产保护的红利。
笔者访问云南楚雄彝族地区时,当地的传承人反映,今年因为“疫情”的特殊情况,很多外出打工的人陆陆续续回到家乡,特别是妇女们的回乡增加了彝族传统服饰的需求量。这些乡民们在家期间办理家族的大小事务,需要穿民族服饰,过民族传统节日和进行民族活动时也要穿民族服饰,比如跳左脚舞、过火把节、赛装节等。反而那些所谓的文化创意产品得不到民众的青睐,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原因是没有很好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创意。这提醒我们应重视文化的特殊性,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应该立足本土文化,探索自己的保护路径。
总之,只有不断探索非遗保护的方式,吸引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非遗保护中来,才能真正与人们的经济、生活紧密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才有望真正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