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绣刍议
张青筠
摘 要:顾绣分闺阁绣和商品绣,闺阁绣以缪氏和韩希孟为代表,其画绣结合,以摹绣宋元名画而闻名,花鸟鱼虫以及人物绣得都很好,深受当时文人青睐。关于顾绣与苏绣的关系,一般认为顾绣受苏绣影响,后又影响苏绣。
关键词:顾绣;闺阁绣;商品绣;苏绣
顾绣是上海顾氏的家眷绣。顾名世,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中进士,官至尚宝司丞;万历年间在当时的上海县城西北隅筑园,穿池时得一石,上有赵文敏手篆“露香池”三字,于是以此为园名。其家眷善刺绣,世人将他家的刺绣称为“露香园顾绣”或简称“顾绣”。
顾绣分闺阁绣和商品绣。闺阁绣以缪氏和韩希孟为代表。缪氏是顾绣之始,以前普遍认为其作品只见于文献记载,上海博物馆藏顾绣《竹石人物花鸟合册》,从内容看有人物、山水、花鸟、虫鱼等,与文献记载相符,其中的一开有“缪氏瑞云”绣印,或许即为缪氏真迹。上海博物馆藏绣品《花卉虫鱼册》是韩希孟代表作之一,共4幅,每幅都绣有“韩氏女红”印。《湖石花蝶》土坡中峙立一座玲珑的湖石,旁生长出数枝石竹,双蝶在花间轻盈飞舞。湖石用灰绿色粗线,以直套针绣出,坡地用缠针绣边框,然后再赋彩。花朵用的也是套针,双蝶则用劈丝很细的深浅两色线施绣,再衬以绿叶,优美典雅。《络纬鸣秋》,野花数丛,络纬轻盈地在枝叶上振翅而鸣。花叶以散套针、花蕊用打籽针绣出。络纬双腿劲健,触须高扬,形神俱备。特别是薄薄的翅膜更是用极细丝线以虚针绣出。《游鱼》,池水澄明,落叶点缀池面,三尾游鱼闲游其间。鱼和水藻都用的是散套针,鱼珠施滚针绣出。水面赋淡彩晕染,以色补绣,达到神韵俱全的效果。《藻虾》清澈的河水中,几只河虾在轻轻摇曳的水藻间觅食。虾身用青灰色线施套针,每层中间用反戗针绣出层层相叠的组织结构,用线粗细有致,将透明的河虾表现得十分逼真。
顾绣中的闺阁绣又称画绣,是绘画的再创作。一名优秀的刺绣者,除掌握刺绣的基本针法外,还要掌握绘画的技法,这就要求绣者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对绣稿有一定的理解水平,对图案的质感把握有度,如色彩的运用、用线的粗细疏密、排针的平齐光顺、参差羼杂等,使绣品能达到艺术的高度。同样的一幅绣稿,由于理解程度不同,绣出的效果就会有差异,这就是为什么闺阁绣要好于一般商品绣的缘故。
韩希孟是顾绣的佼佼者,正因为她工绘画,所以能将笔墨意境完全融合针线之上,把虾、鱼、虫、蝶绣得栩栩如生,不仅再现了绘画的效果,也加强了刺绣艺术的表现力。至清代,人们往往于绝好的画本上妄加题写付于绣手,更有市间女子模仿顾绣印记。清顾绣《湖石鹦桃图》可为一例:湖石旁生长一桃树,树上结硕果,一鹦鹉栖立树上。右上角题款“桃熟三千岁,盘留百和香,能言争似凤,闻道供仙郎”,下绣“露香园”“青碧斋”篆文印。此幅作品绣线较粗,题款也较俗,这种构图格式、题款内容是清代顾绣常见的形式,属商品绣。
顾家绣人物也绣得很好。据姜绍书《无声诗史》记载,缪氏所绣人物形象逼真,须眉老少各不相同,笑语欢然,达到很高的水平。上海博物馆藏明《东山图》也是一幅画绣并施的人物画:画面山体巍峨,溪水潺潺,古树苍郁,一亭峙立水中,亭内两男子悠闲地对弈,两女子凭栏眺望,石桥边一骑匆匆而来。右下角绣“虎头”篆书印,卷后有董其昌题跋:“《东山图》有赵伯驹粉本。海上顾氏多绣工,成此卷,儿子权持赠。肖莪大中丞年丈,望为苍生一出。观图中大类宋子京,围红袖,写乌丝。得无耽此乐事,非中丞公先忧之素否。壬申九月年弟董其昌跋于苑西邸中。”此幅绣品色彩淡雅,画韵浓厚,是顾绣的珍品。而清顾绣《竹林闲暇图》则属于商品绣:庭园里老者坐于毡上,小僮炊茶,二仆人挑竹两棵,去园中种植。上方题款“芳园鱼竹堪培植,独乐胜于万户侯”,下绣篆文“露香园”“青碧斋”印两方。此幅绣品画面呆板,用线较粗,两方绣章的篆文缺笔少画,很不规整,一看便知为普通绣庄所为。
在人物绣中,佛教人物占有一定数量,顾绣也不例外。上海博物馆藏明代顾绣《十六应真图册》,是顾绣常见的题材,以笔墨画出绣稿,然后再以粗细不同的丝线绣出人物衣服、水波等轮廓,犹如李公麟的白描人物画。此册每页都绣有“皇明顾绣”阴文篆书印。此类罗汉册,故宫博物院有收藏,画面略有不同。这种白描画似的绣法也称“空绣”,盛行于明代末年,为顾绣所特有,至清代绣者已经很少了。清顾绣《十八罗汉册》为清代彩绣,每页绣一至两人,主要针法为套针,衣服褶皱施墨彩晕染,上海博物馆收藏有两套,内容、绣法都一样,说明是根据同一画稿摹绣的。这一点反映了顾绣从闺阁绣向商品绣的过渡。
这几幅绣品虽然是传世顾绣中的一小部分,但对顾绣风格的变化亦可窥见一斑。韩希孟代表了顾绣的最高水平,其他几件绣品虽同为顾绣,但作为商品绣,因各人艺术修养的差异,同韩氏作品已不可比;但就顾绣本质而言,无论韩氏作品,还是以后的商品绣,都属于画绣,技法上是一脉相承的。
顾绣是上海的名绣,画绣结合,以摹绣宋元名画而闻名。其产生与当时社会文化环境和顾氏良好的文化修养有关。明代画坛仿古之风很盛,以董其昌为首的“华亭派”、沈士充为首的“云间派”、赵左为首的“苏松派”都崇尚仿古,而以董其昌的影响最大,他绘画临仿宋元画法,仿古而不泥古,自成风格。这种文化环境对顾绣风格的形成是有一定影响的,而摹绣古画的顾绣同样也得到董其昌等人的欣赏。
露香园的修造者顾名世以科甲起家,其后代也有较高的文化素养。长子箕英,号汇海,为太学生。其妾缪氏“刺绣极工,所绣人物、山水、花卉气韵生动,字亦有法,得其手制者,无不珍袭之”[1]。箕英长子伯露“湛能文”[2];次子斗英,字仲韩,号振海,“能别古器、图书,善羿,工诗,兼擅书画”[3]。斗英长子昉之,“亦工书翰能诗”[4];次子寿潜,字旅仙,别号绣佛主人,“工诗善画”,是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的弟子[5],其妻韩希孟“工花卉,擅刺绣”[6],为世人所珍。顾家生活优裕,不必为生活所操劳,往往以刺绣自娱或馈赠亲朋好友,所绣作品当然也非同一般。
在顾家的社会关系中,名人墨客众多。顾名世卸任后荣归故里,名声显赫,他因为经济实力、个人声望、知识修养以及与地方官吏间的各种关系,成为当地的名士。其二嗣君也承先人余荫,豪华成习,名园画舫,花木图书古壘毕具。露香园四方名士云集,风流文采映照一时。名世次子顾斗英(字仲韩)与华亭莫是龙(字廷韩)风流文采相颉颃,人称云间“诗家二韩”。仲韩与王世贞也有诗文往来。这种社会关系使顾绣首先在文人中流传并得到赞赏。董其昌说:“顾太学家姬多刺绣,擘丝细过于发,翎毛、字画无不精好,天下称曰‘顾绣’。”[7]当时名士陈子龙、谭元春等也都曾有题跋。中国封建社会文人是一个很特殊的阶层,入仕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未入仕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顾绣得到他们的首肯,也势必得到一般市民的追随,因此名气日大,终于名震一时。
关于顾绣与苏绣的关系,一般认为顾绣受苏绣影响,后又影响苏绣。苏州虎丘云严寺第二层塔心中发现五代末北宋初的绣品是目前苏州地区最早的刺绣实物,其针法有散套针、戗针、平针、锁针等。
苏州地区的民间刺绣,在南宋后期还未出现突出的手工艺。顾绣出现于万历年间,绣品在配色、劈丝以及针法上继承宋代画绣传统,而且又有进一步的发挥和提高,如有时只用线条边线来表示纹饰图案,有时则在绣好的画面上施淡清彩渲染,有时又不用针线直接以笔赋彩等技法。其画面内容常摹绣古画,追求绘画意境,形成了顾绣特有的风格。明代苏绣的彩线绣在县志中已有记载,而真正形成独具风格的苏州绣是在康雍乾时期。这时期社会相对稳定,商品经济活跃,清政府特在苏州、杭州、南京设织造等机构,为皇室提供所需的织绣品。苏州地区的民间刺绣原来就有广泛的基础,此时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会。苏绣的特点是精、细、雅、洁,针法是我国传统针法的继续和发展。顾绣则在清代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但顾绣所倡导的画绣给清代的苏绣以很大影响,大大提高了其品位。正如清苏州《刺绣业创立锦文公所缘起碑》所记载:“刺绣之艺,吴中为盛,其传则自云间之上海。”[8]
(原载《上海文博论丛》2007年第4期)
【注释】
[1](清)姜绍书:《无声诗史》观妙斋重刻本卷7,第25页。
[2](清)叶梦珠:《阅世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16页。
[3]杨逸:《海上墨林》。
[4]《上海县志文苑》乾隆四十九年刻本卷10。
[5]杨逸:《海上墨林》。
[6]俞剑华:《中国美术家辞典》,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第1480页。
[7](清)李延:《南吴旧话录》1915年铅印本卷21。
[8]李乔:《中国行业神崇拜》,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2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