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绣的杰出名手
苏 文
摘 要:顾绣中杰出的名手,其艺事今尚可考者有缪氏、韩希孟与顾兰玉。其中,缪氏是顾绣的创始人,顾兰玉促使顾绣得到广泛传播,而韩希孟则最能代表顾绣的绣制水平。她深通“六法”,善画花卉,刺绣尤绝,她的绣作在当时被称为“韩媛绣”。
关键词:顾绣;缪氏;韩希孟;顾兰玉
顾绣起源于明代上海人顾名世之家。名世为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官至尚宝司丞,晚年曾筑露香园于县城西北隅,擅一邑之胜。顾氏后人精于刺绣,因而世称“顾绣”,每冠以“露香园”之名。
顾绣初为家庭女红,不是为了出售而制作。自名世死后,他的儿子都过着“服食起居必多方选胜”的奢靡生活,后家道中落,不得不依赖女眷的刺绣以维持生计。据崇祯时《松江府志》和《阅世编》等记载,“顾绣斗方作花鸟,香囊作人物,刻画精巧,为他郡所未有”,而“价亦最贵,尺幅之素,精者值银几两,全幅高大者,不啻数金”,可见顾绣问世之初,便受到时人的称赏。其后,顾绣销行日广,每值顾家一幅绣成,四方风动,远近争致或据以复绣。这样,产品流传甚多,除韩希孟外,作者皆不署姓名,用“露香园”“虎头”“皇明顾绣”等印章标记,技艺优劣差距很大,世人统称“顾绣”。
扁豆蜻蜓(韩希孟作)
络纬鸣秋(韩希孟作)
洗马(韩希孟作)
顾绣中杰出的名手,其艺事今尚可考者有缪氏、韩希孟与顾兰玉。
缪氏是顾名世之子顾汇海的妾,是顾绣的创始人。其绣艺见于清戴有祺《寻乐斋诗集》中的《露香园缪氏绣佛》诗:“鬓眉老少各不同,笑语欢然并超忽……青莲花下扬灵胜,微风过处欲飘举。”可见其作品的深刻与生动。此外,姜绍书的《无声诗史》中有“顾姬”小传,说她“刺绣极工,所绣人物、山水、花卉大有生韵。字亦有法,得其手制者,无不珍袭之。”这个“顾姬”很可能就是缪氏。
顾兰玉是名世的孙女,在嘉庆《松江府志》中列为才女,说她“工针黹,设幔授徒,女弟子咸来就学,时人亦目之为顾绣”。顾兰玉绣迹虽未见著录,但她授绣30余年,使顾氏家传特技传布于外,起着推广作用。
在顾绣诸名手中,流传作品最多、最能代表顾绣精品水平的,是略迟于缪氏而较顾兰玉为早的韩希孟。韩希孟深通“六法”,善画花卉,刺绣尤为精绝,当时有“韩媛绣”之称。其针巧另有独得之秘,摹绣古今名人书画,气韵天然,不拘翎毛花卉、山水人物,无不擘丝如发,设色精妙,生意盎然,能远绍唐宋刺绣之真传,而为露香园针法辟一新径。她与丈夫顾寿潜都极珍视刺绣,认为古来一技神绝,每自不朽,针丝也足以千秋。他们不同意刺绣是“著以衣袂乃以为绚彩饰观”的从属物,也反对那些徒然依赖彩线以炫人眼目的滥制。韩希孟在她丈夫的支持下,往往要花数年的时间绣成一幅作品。流传下来的作品均有朱绣方印,曰“希孟手制”“韩氏女红”“武陵绣史”“韩氏希孟”等。她的作品深得当时文人画家的赞赏,董其昌亲手为她的绣册题识,还有明末江南著名文人陈子龙在崇祯十二年(1639)的韩绣(上海博物馆藏)上题跋说:“……若韩媛花鸟草虫,生气回动,五色烂发,即薛夜来、苏惠兰未能妙诣至此,或天孙织锦手出现人间耶?”直到清代,顾绣仍受到名人的赞誉,如康熙年间的内阁学士、书法家郭棻在8幅韩希孟的花鸟绣(辽宁博物馆藏)上题咏,赞扬她绣的《牡丹》“不用画胭脂,只索瑶匡拣色丝”,《萱花》是“离离朱蕊傍雕栏,三秋同拟百年看”,《罂粟花》是“有艳无香蝶翅斜”。清乾隆年间的文人又村还题云:“近世有苏郡顾氏出,始作画幅,凡人物、翎毛、花木、虫鱼之类,浅深浓淡,无不如意,并无针痕缕迹,使人不辨为绣为画也……凡八页,虽其折枝小景,而枝叶翻正,花蕊向背,真得写生三昧,又无烟火气,信非顾氏不能,益征天生奇才。”可见韩希孟确系最杰出的刺绣名家,也是17世纪中国绣苑中优秀的刺绣艺术家。
(原载《上海工艺美术》200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