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顾绣之名作
露香园真迹,据《存素堂丝绣录》,则今犹有存者。兹特备录如左:
1.《顾韩希孟花鸟册》
素缎地,绣折枝花册页,八开,原题“武陵韩氏女红”。每开高八寸,广七寸五分。对页洒金笺,每页皆有明人郭棻墨迹题咏。
第一页《牡丹》 右角绣“韩氏女红”印。题云:“牡丹不用画胭脂,只索瑶筐拣色丝,欲绣平原愁李贺,却将杯洒赵州酾。”下押“快庵”“郭棻”二印。
第二页《芙蓉翠鸟》 右角绣“虎头”小印。题云:“江浦波心千叶残,江干木末万花䣬。金城含露辉天仗,高蝶垂霞护锦官。影似美人临镜坐,愁如思妇怯衣寒。幽怀一片荡秋月,桃李如今梦已阑。”下押“郭棻”白文印。
第三页《春菘》 右角绣“韩氏女红”印。题云:“半亩方塘尽是苔,菜花开遍野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郞今又来。”下押“快庵”朱文印。
第四页《萱花蛱蝶》 左角绣“韩氏女红”印。题云“离离朱蘂傍雕栏,雨叶烟跗夏未残。无酒此乡偏谈荡,有书与竹共平安。花开锦里名长乐,树出稽家号合欢。何以北堂常植此,三秋同拟百年看。”下押“快庵”白文印。
第五页《蔷薇蜂》 右角绣“韩氏女红”印。题云:“几番放艳随萱荚,一味含香伴海棠。不是枝枝浑带刺,东风离乱惹余狂。”下押“快庵”白文印。
第六页《水墨梅花》 右角绣“武陵”“绣史”,连印二。题云:“窈窕娉婷白玉肤,立残清照角声孤。陇头风起家家雪,庾岭人归字字珠。南国容华愁易老,中原消息梦还徂。东君大讶群芳在,次第冰霜问有无。”款题“王弇州《梅花咏》”,下押“郭棻”白文印。
第七页《红梅水仙》 右角绣“韩氏女红”印。题云:“琼枝元自傲冰霜,不作东风桃李肠。舞罢转怜如意点,歌残别拟寿阳妆。瑶池月上仙人醉,洛浦霞生帝子狂。为问胭脂山下雪,可翻新谱到西羌。”右红梅,下押“快庵”朱文印。又题云:“瑶池消息路还通,谪籍初分弱水东。吟罢冰壶秋片片,摘残珠蘂夜蒙蒙。霓裳舞夺唐皇月,纨扇歌留汉殿风。零落总如交浦佩,汉江清梦晓来空。”右水仙,下押“郭棻”白文印。
第八页《莺粟》 右角绣“绣史”印一。题云:“隔篱新绽有奇葩,有艳无香蝶翅斜。说是米莲人不信,只将莴苣向园夸。”款书“芝仙”,下押“快庵”白文印。
副页跋云:“自苏氏若兰手制回文,而女红之能事毕矣。余家有管仲姬小楷摹本,分合其图,尚猝难解辨。如若兰者创造规模,经营布置,不爽丝发,其灵心夙慧为何如也。是知天地清淑之气,钟于女子,亦可以夺造化之工,而穷奇极妙为不可及。刺绣一道,小技也。闺秀辈童而习之,着之衣袂,乃以为绚彩饰观已耳。近世有苏郡顾氏出,始作画幅:凡人物、翎毛、花木、虫鱼之类,浅深浓淡,无不如意,并无针痕缕迹,使人不辨为绣为画也。绣至此蔑以加矣。兹册吾少梁甥得之吴中旧家所藏者,凡八页,虽俱折枝小景,而枝叶翻正,花蕊向背,真得写生三昧。又无烟火气,信非顾氏不能。益征天生奇才,旷代一遇,即小技尚可以名世;况夫丝纶在手,经纬天地,可以制美锦而补华衮者,天岂令郁郁久居此乎!少梁其善藏之。乾隆岁丙子清和月题于种月山亭,又村二酉。”下押“又村二酉南池池上人”印。
2.《顾韩希孟宋元名迹方册》
梧州关伯珩(冕钧)藏《顾韩希孟宋元名迹方册》,摹绣唐宋院本。董玄宰题赞,顾寿潜作跋,皆书于绣册,希孟复于墨迹上加绣。中有朱绣小印,曰“希孟手制”,曰“韩氏女红”,曰“武林韩氏”,曰“韩氏希孟”。今录顾跋于左:“在女红而刺绣,犹之乎士行而以雕虫见也。然古来称神绝,每自不朽,乌在针丝位中,不足千秋也者!廿年来,海内所以珍袭吾家绣迹者,侔于鸡林价重,而赝鼎余光,犹堪令百里地无寒女之叹。第五彩一眩,工拙易淆;余内子希孟氏别具苦心,常嗤其太滥。甲戌春,搜访宋元名迹,摹临八种,一一绣成,汇作方册。观者靡不舌挢手舞也,见所未曾;而不知覃精运巧,寝寐经营,盖已穷数年之心力矣。宗伯董师,见而心赏之,诘余:‘技至此乎?’余无以应,谨对以‘寒铦暑溽,风冥雨晦,弗敢从事;往往天晴日霁,鸟悦花芬,摄取眼前灵活之气,刺入吴绫’。师益诧叹,以为非人力也,欣然濡毫,惠题赞语。女红末技,乃辱大匠鸿章;窃谓家珍,决不效牟利态。而一行一止,靡不与俱,伏冀名钜,加之鉴赏,赐以品题。庶彩管常新,色丝永播,亦艺苑之嘉闻,匪特余夸耀于举案间而已也。时在崇祯甲戌(1634)仲冬日,绣佛主人顾寿潜谨识。”
3.《顾绣花鸟人物册》
册页,八开,原为书幌。白绫地,五色绣。高八寸四分,阔七寸七分。丝细如发,针脚平齐;花鸟人物,气韵生动可爱,选样的是名人画稿,绝非庸手所能领会。顾寿潜跋《韩希孟绣册》有云:“韩氏搜访宋元名迹,摹临八种,一一绣成,汇作方册。覃精运巧,寝寐经营,盖已穷数年之心力矣。”朱桂莘先生既得前八页有“韩氏红”印记,为少梁家藏,有“又村二酉”题识,其为希孟手笔无疑。此册为山西某巨家所藏,有刘正宗为贾胶侯先生题咏,当为明代顾家绣本。且精妙不减韩作,故朱先生改装为册,并纪其花样题咏如次:
第一页《仙鹿》
第二页《兰花芝草》 题云:“浥露清如洗,芝房得并芳;未应空谷老,入佩袭幽香。逋史正宗。”下押“刘正宗”印。
第三页《洗马图》 似摹赵松雪稿。
第四页《芙蓉翠鸟》 题云:“江干秋净蘸清波,袅袅明霞散绮罗。翡翠未辞蒹葭冷,应分物色伴渔蓑。”下押“刘正宗”印。
第五页《桃柳燕子》 题云:“燕子来时暖日曛,垂垂柳幕乱青云。花飞一片怜春老,不惜呢喃掠水纹。”下押“逋臾”白文印。
第六页《射猎图》 似摹赵松雪画稿,作红衣胡人射兔,神情活泼。
第七页《虞美人》 枝叶荏弱,极幽媚之致。
第八页《梅花练雀》 题云:“雪里幽姿逗艳阳,聊将五出试红妆。冰心惟许孤筠识,笑杀逐波赚阮郎。顺治庚寅九月廿四日为胶侯先生题。刘正宗。”下押“逋斋老人”白文印。
4.《顾绣花鸟册》
册页,十开,白绫地,高七寸八分,广七寸,绣设色花鸟。
第一页《折枝芍药》
第二页《蓉江浴鹊》
第三页《稻熟蟹肥》
第四页《萱花蛱蝶》
第五页《杏花飞燕》
第六页《松鼠葡萄》
第七页《秋场斗鸡》
第八页《九出灵芝》
第九页《海棠鸣禽》
第十页《松树苍鹰》
以上十页画稿,有与前二本复者。所绣花鸟,花叶姿态,禽鸟神趣,尚不失顾家针法,惟针线未尽平匀,选色有偷减之病,以故妍媸互见。十幅非出一手,岂露香园中生徒试手之作乎?方之韩氏女红,有小巫大巫之叹。
5.《顾绣七襄楼发绣人物》
素绫地,直幅,高二尺五分,广七寸一分,用白描法,摹绣陶渊明“停琴伫月”诗意画稿,绣法极为超脱。绣“七襄楼”印一。惟上有题句云:“瑞气自天来,新恩列上台。日边应有诏,黄阁待君开。”与画意绝不相涉。
按“七襄楼”印,亦为顾氏绣本所尝用。明代顾绣风行一时,豪家赠答,往往于绝好画本妄加题写,付之绣手。更有市间女子模仿顾氏印记。顾寿潜题《韩希孟绣册》已慨乎言之。兹本发绣极工,人物眉目悬针,衣纹丝丝有笔,可为后学模楷。虽题句近俗,固不害绣工心法也。
6.《顾绣董书弥勒佛像》
素绫地,高一尺七寸二分,广八寸四分。彩绣弥勒佛坐像,一躯色身肌理,妙思巧合,能使宛转丝绺尽放毫光。衣纹花样,用各种针法,三交五结,合成碎锦。蒲团用编蒲织文,周以毳毛,细入毫发,极绣工之能事。幅上有董文敏墨迹题赞:“于一豪端,现宝王刹,向微尘里,转大法轮。董其昌书。”下钤“董其昌”朱文方印一。
7.《顾绣八仙庆寿》
白绫本,五彩绣,高一尺二寸五分,阔一尺五寸五分,共十二幅,每幅绣一仙人,咸作飞升之状,细笔钩云,绚以彩缕。明代绣工实具画理,能于半绣半绘之中,神其妙用。雪霞缥缈之色,不作实写;淡染轻钩,深得赵千里笔意,不可以寻常绣本视之。
8.《顾绣松鹤》
蓝色缎地,高二尺,阔二尺九寸五分。绣偃松磐石,流泉芝草,双鹤翛然,饮啄自得。布景幽静,绣法精细,妙在有宋元笔致。
参考书:
《康熙松江府志》《嘉庆松江府志》《乾隆十九年上海县志》《乾隆四十九年上海县志》《嘉庆上海县志》《同治上海县志》《寻乐斋诗集》《阅世编》《南吴旧话录》《沪城备考》《淞南乐府》《墨余录》《骨董琐记》《五茸志异》《上海县竹枝词》《存素堂丝绣录》
(中华书局193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