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顾绣之兴衰

浅析顾绣之兴衰

唐雅敏

摘 要:顾绣作为以上海顾氏刺绣技法和风格为代表的刺绣品,至嘉靖三十八年(1559)顾名世时开始著称。特别是发展到韩希孟一代时顾绣发展到达了鼎盛,风靡一时,以至一提到明末江南刺绣就想到顾绣,甚至把这一时期的苏绣也归为顾绣,“顾绣”成为江南刺绣之通名。然而,被称为“画绣”的顾绣从一开始就注定难以扎根于民间,被广大民众所普遍接受。

关键词:顾绣;兴盛;衰落

刺绣的起源,目前工艺美术界一般认为其略迟于纺织,是随着缝纫的产生而逐步发展的。最早提及刺绣的文字记录是《尚书》。自《虞书》言“会”“绣”,为绣之肇始。《虞书》为《尚书》的一部分,其中包括《尧典》《皋陶谟》两篇,《古文尚书》又增《舜典》《大禹谟》《益稷》,合为五篇。“会”,同“绘”,彩绘。“绣”,彩绣。《尚书·虞书》:“余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黻、黼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从文化角度看,原始刺绣品上的刺绣图案则与图腾崇拜联系紧密。在远古时期,原始人对大自然、动植物极为尊崇,认为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植物或其他事物有着密切的联系,于是将此种事物作为氏族的象征、保护者,也就是氏族的图腾,如日、月、星、辰、鱼、龙、鸟、虎。氏族成员将图腾文刻在体肤上,称为“文身”,既有美化装饰的功能,亦是氏族的标记。当麻织品、毛织品特别是丝织品出现之后,人们就在遮体御寒的衣服上缋画、刺绣,这就是服饰史上的“画缋之工”。早期的刺绣重实用,用于装饰美化服饰;随着时代的发展,刺绣以物质文化形式影响人们的生活心态,并上升为不同的审美观念和心理倾向。这是由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物质需要外,还有高于物质功能意义的精神需要。所以,大约从魏晋开始,在日用刺绣技艺发展的基础上,受绘画艺术的影响,刺绣观赏品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