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宪法的历史是中国近代政治史、法制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争取国家富强而斗争的历史。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斗争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宪法的历史也是围绕和服务于这条主线而展开的,体现了与西方不同的中国宪法历史运动的特殊规律。正因为如此,为民主宪法而斗争的程度总是和国家命运的状态直接攸关的,民族的危机、国家的灾难经常可以从为民主政治和民主宪法的斗争中得到反映。压力愈大,斗争愈奋,严峻的形势往往变成了改变历史的动力。

在中国近代史上,如果说洋务派的视角主要是建立军事工业以求自存自强,那么洋务派以后的改良派、维新派,已经发现西方之所以富强不尽在于船坚炮利,而在于制度得法,从而把关注的焦点移向制度改革层面。正是在这个历史潮流中,宪法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然而围绕宪法问题,不同的阶级、阶层、政治军事势力集团在基本价值趋同的大潮中,也各有自己不同的追求目标。资产阶级上层的改良派和维新派力图制定一部反映君民共主的宪法,并为此进行了几十年的斗争,但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这种宪政蓝图化作泡影。代表资产阶级中下层的革命民主派所追求的是共和宪法,这样的宪法只能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清朝建立民国以后才能实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民国,制定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是在北洋军阀执掌政权以后,这部约法又成为一纸空文。

作为地主买办阶级利益代表的晚清政府以及新旧军阀控制下的北京政府和南京政府,为了摆脱困境求得自存自立、借助所谓的“法统”维护其统治的合法性,都纷纷宣布仿行宪政,从《钦定宪法大纲》到形形色色的中华民国宪法,其间充满了揭露假宪法与争取真民主的斗争。在军阀眼中,任何宪法、法律都只能是武力的附庸,他们本来对于制宪是不屑一顾的,却又不得不举起宪法的旗帜,这充分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主政治所加给他们的压力。只要争取民主、人权的火种还在,就一定会使为宪法而斗争的历史不断地谱写新篇。

一百多年的宪法斗争史,是艰巨的流血与不流血的斗争历史,尽管道路曲折、进程迂回,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悲戚,但终究还是迎来了依法治国的时代。抚今追昔,倍感民主宪法来之不易。如何树立和维护宪法的权威,对于依法治国和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胡锦涛同志在主持政治局第一次学习会时便以“认真贯彻实施宪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主题,指出:“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宪法意识和宪法权威,切实保证宪法的贯彻实施,充分发挥宪法对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促进和保障作用。”他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都要做遵守宪法的模范,严格依法办事,带动全社会严格贯彻实施宪法。历史证明:只有使宪法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信条和自觉遵守的根本行为准则,法治的时代才算真正到来。中国宪法史是对全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的最好课本,中国宪法史也会使人们了解宪法问题发展的规律性,深刻领悟它所提供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从而更有信心地建设法治中国的今天和明天。

【注释】

[1]《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0页。

[2]有关美国司法审查制度的确立过程,参见龚祥瑞:《比较宪法与行政法》,法律出版社1985年版,第114-118页。

[3]1919年的《魏玛宪法》率先在宪法中设立“经济生活”专章对社会经济文化权利作了明确规定,因而该宪法被宪法学者看作是近代宪法向现代宪法转变的一个标志。参见王世杰、钱端升著:《比较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8页。

[4]《尚书·说命》。

[5]《国语·晋语》。

[6]《管子·七法》。

[7]《韩非子·定法》。

[8]《管子·立政》。

[9]《墨子·非命上》。

[10]《驶园文录外编·达民情》。

[11]陈炽:《庸书·议院》。

[12]康有为:《日本变政考》卷一。

[13]汤志均:《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39页。

[14]《毛泽东选集》(第5卷)“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