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治何以清明:清代监察法镜鉴》序

《吏治何以清明:清代监察法镜鉴》序

【焦利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封建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制衡机制。它的基本任务就是整肃百官,以充分发挥官僚机构的作用,实现社会的调整功能。历代监察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不仅有效地规范了各级官吏的行为,还对古代政治权力乃至最高权力的运行起了一定程度的规谏与匡正作用。作为中国古代监察法的最高发展阶段,清代监察法在维护多民族的统一的封建大国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功能,为后世监察立法和监察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值得参考和借鉴的经验与教训。但是,现有的中国古代监察法研究中,对于清代监察法的全面系统的研究并不多见,结合特定的传统法律文化和当代中国实践对清代监察法进行的研究更是十分薄弱。

焦利同志的论著以清代监察法为研究对象,从清代监察法律体系的架构、清代各项监察制度的法律化、影响清代监察法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清代监察法的文化解读等方面,多角度、深层次地总结和分析了中国古代监察法制最高阶段的清代监察法的法律成果、个性特点、借鉴价值和历史局限性。本书的研究成果再一次证明:法治决定吏治,监察法实施的效果有赖于民主制度的保证。没有民主政治,就没有充分有效的监督,而没有民主监督,就不可能有效地制约权力,实现权力的制衡。

本书的研究成果为当代法制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教训,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在目前学界对清代监察法研究较少的情况下,本书的研究成果也是颇有理论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