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中的修订法律馆——中国法律近代化的一段往事》序
【陈煜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修订法律馆是清末修律时不可绕过的一个机构,在中国法律发展史上留下惊鸿一瞥后又逐渐消逝于历史的烟尘之中。长久以来,但凡治中国法制史者,对该馆绝不致陌生。然而各类论著多将论述重点集中于修订法律馆和所订新律的关系上,对该馆本身的修律准备、开办情况、内部组织、运行模式、人事关系以及该馆与外界的互动状况及其功业得失等问题却大多语焉不详,令人在赞叹论者其他观点精深的同时,也对修订法律馆专门问题有隔靴搔痒之叹。
陈煜同志的这本论著,是在其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精心修改而成的。他的论文选择修订法律馆这个机构作专门的研究,在广泛搜寻了原始材料、精读了各家的论著以后,翔实地叙述了修订法律馆自开办到完成修律的整个过程,提出了许多富有新意的解释,令人对许多原来似是而非的修订法律细节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同时,通过对一个修订法律机构的全方位考察,也加深了我们对中国整个法律近代化过程的“同情的理解”,可谓“小切口,大视野”。
通过研究修订法律馆,我们更能体谅到中国法律的艰辛历程,从而能够明白法律的近代化其实只有阶段性而没有完全结束。修订法律馆当年面对的困难与经历的挫折,仍然是横亘在今天立法机构面前的难题。而当年法律馆最值得肯定的就是其顽强汲取新的法律知识,最终在一个不那么良好的环境中以极大的魄力用新知识武装立法者,从而成就了一个新的法律体系。这是今天最值得尊重的。然而法律馆又有着浓厚的西方化色彩,它的种种经历留下了一个依然期待解决的“世纪难题”:法律移植与法律本土化怎么样才能适当结合?
当然,评论易而撰著难,各种酸甜苦辣也许只有作者自己心知。而作为其学位论文之指导老师,我能体会本论著写作之不易。毕竟直接关于此机构的文字记载实属稀少,各类材料又太过零碎,要想复原一个生动的修订法律馆,何其难哉!所幸,陈煜同志能以较大的学术勇气挑战这一学术难题,其志可嘉。然而,本论著仍有许多细节不够完善。如:较之于修订旧律,起草新律的过程部分稍嫌单薄;人事组织上,并没有将修订法律馆整个人员关系全都体现出来;对于修订法律馆在民国的延续似乎仍可以作为清末修订法律馆的历史业绩,值得再续上一笔,而本论著则略而未谈。凡此种种,都揭橥了:虽然本论著是我所看到的国内迄今为止叙述修订法律馆这一问题最为翔实的一本,但是所谓学海无涯,在这一论题上仍有大量的空间可待开拓。衷心希望作者继续努力,获得更大成绩。
得见弟子论文出版,不胜欣慰,援笔记之,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