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研究中国古代政体的产生、发展机制及其演变过程与规律性的专著。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制度虽然指的是政体问题,但它决定于国家政权的阶级本质即国体,并旁及于国家的结构形式、行政机关组织与管理体制,以及为实现国家统治而建立的职官制度、军事制度和司法监察制度,等等。作为历史范畴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它的产生、发展是和阶级的出现、阶级矛盾的发展、阶级关系的调整密切联系着的。大至某一类型的政治制度的变革,小至某个制度环节的调整,都是统治阶级有意识活动的结果,因而都需要从阶级、阶级关系、阶级斗争的角度进行考察、分析与总结,进而深化到本质的认识。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作为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它的性质决定于特定的经济关系。恩格斯说:“国家即政治制度,乃是从属的要素,而市民社会即经济关系领域,则是决定的因素。”[1]如同经济关系的发展有其必然性一样,政治制度的发展也有其必然性,而且决定和制约于经济关系发展的必然性。在中国古代社会,某一种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演变,归根结底都是符合经济规律的“历史运动”,都是以经济条件的变化为转移的。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还受固有国情的影响而打上极深的烙印,如宗法父权被引入行政领域、专制主义的绵延与日趋于极端化、不同民族在政治制度上的交融渗透、大一统的文化与大一统的政治制度的相互关系等,无一不和中国古代的国情密切相关。因此,必须从中国古代的国情出发,把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殊性和典型性。

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还需要坚持历史主义的分析,即把政治制度提到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从而揭示几千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规律,借以区别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著作与旧中国有关著作的不同。

不仅如此,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运行与演变既反映了统治者的决策与意向,也伴随着一系列重大的政治活动与事件,因此不能就制度谈制度,也要见人见物、见思想、见事件,把一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写成有血有肉的动静结合的生动活泼的历史,以还其本来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