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揭示它的发展规律性,可以加深我们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史、军事史、法制史的理解,可以开阔学习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和政治学的知识领域,特别是可以提供有助于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借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华民族立国四千余年,在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上,有些可以说臻于详备,行政机制与运行也颇有章法,它如选官察吏代有增益、司法监察各具特色。对这份历史遗产不应摒弃,需要科学地加以总结,以启迪人们更好地从事现实的政治体制改革,发挥鉴古明今的作用。

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而“种种弊端,多少都带有封建主义色彩”[9]。小平同志的论述,明白晓畅地指出了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还承担着反对封建主义残余、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的艰巨历史任务。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文选》(第2卷),外国文书籍出版局1955年版,第293页。

[2]梁启超:《饮冰室文集·文集之九》“中国专制政治进化论”,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0页。

[3]【宋】范浚:《香溪集》卷八,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2页。

[4]《左传·成公三年》。

[5]《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6]《孝经》。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8]《资本论》(第3卷)。

[9]《邓小平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