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故事:一个考察中国法律文化的视角》序

《包公故事:一个考察中国法律文化的视角》序

【徐忠明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包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关于他的清廉爱民、铁面无私的记载与传说数量之多、流播之广、影响之深,实为亘古一人。其间,正史笔记之类的记述固然功不可没,而使包公形象深入人心的更有赖于稗官、野史、杂记和传诵于平民百姓之口的故事,其中最为令人瞩目的描述是包公执法不阿、公正司法的种种记载。它形象而生动地印证了“关节不到,有阎罗老包”的舆评,使历史上的包公始终活跃在舞台上,铭刻在人们心里。然而多年以来,对于包公故事涉及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研究尚嫌不足,相关论著更是屈指可数。

徐忠明撰写的《包公故事:一个考察中国法律文化的视角》一书,以有关清官包公的各种文学作品(话本、戏曲、说唱、小说)为基本材料,结合正史笔记,对于包公故事涉及的定罪量刑和司法审判活动作了独到的分析与深入的阐释。但是,作者并没有把眼光仅仅局限于这些故事资料,而是扩展到正史笔记、包拯文集、法律典章、司法判牍等,采取“文史互证”的研究路数,意图揭示千百年来有关包公叙事的“多元、复调”的特色。如,作者将历史叙事中的包公形象与包拯文集和文学叙事中的包公形象进行综合考察,较好地解释了三种叙事之间的一致性(基调)和差异性(细节)。与此同时,作者也较好地解释了导致这一情形出现的根本原因。又如,作者利用判牍资料与文学故事进行对勘,并且征引相关律令典章,仔细地辨析了包公故事涉及的定罪量刑问题。通过这一辨析,作者得出结论:包公故事描写的定罪量刑与宋朝的法律规定基本吻合,许多故事与司法判牍或联系密切,或源于司法判牍。再如,对于中国传统司法运作的仪式与权力的关系问题,在正史中资料奇缺,向来缺少研究。作者另辟蹊径,勇于探索,利用包公故事的相关描写,对于这一问题作了颇有趣味的研讨。虽然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它的启迪意义值得关注。如果没有仪式和对象,那么所谓“权力”,将会变得非常抽象,无法感知,无法触摸,无法理解。作者的思考与剖析显示了中国传统的司法构造和运作机制蕴涵的集权主义的特色。也许,这一研究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它的结论,而是它的视角和方法。

包公故事作为一种民间社会的文学样式,它所体现出来的是草根社会小民百姓的清官信仰与法律想象。为了进入小民百姓的清官信仰和法律想象中去,作者的研究进路有二:其一,疏理包公故事的源流脉络,辨析包公故事的作者与读者。由此发现,包公故事与正史笔记的记载,有着不同的作者和读者,有着不同的叙事策略和叙事特点。其二,保持与正史记载、法律典章、司法判牍的相互比较,揭示其中蕴涵的非常独特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想象。诸如“报应”和“刑讯”的解释,就是例证。还有,作者提出所谓“文学叙事乃是另一历史叙事”的意见,也是一个非常重要和有待深入思考的话题。希望作者能够就此问题作出更为深入的论述和令人信服的交代,这将有益于我们认识历史和解释历史。

这部著作跨越文学、史学、法学三个学科,可谓交叉研究的一个尝试。它涉及的资料非常广泛、极其丰富,作者对于这些资料的驾驭轻捷自如,反映了比较成熟的科学研究的素养。

作为徐忠明的导师,深为他的勇于探索和学术成就而感到欣慰,切盼坚持进取,不断提高,为法史学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得悉书稿即将出版,欣然援笔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