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派法律思想与实践的研究》序言

《洋务派法律思想与实践的研究》序言

【李青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洋务运动历时二十余年,对于中国近代经济、政治、军事、法律、文化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近年来,学者们对洋务运动进行了实事求是的研究,做出了比较公允的评价,但从洋务派的法律思想与实践的结合上分析洋务派的作用的论著,尚不多见。作者李青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阐述了洋务派与洋务运动产生的必然性,并将洋务派的法律思想与近代新式企业的管理、政治法律制度的建设、文化教育的发展等结合起来,从而有力地说明了洋务派与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作者依据丰富的史料和系统的分析,将洋务派的法律思想概括为“稍变成法”的进化法律思想、以自强为目的的军事法律思想、以求富为核心的经济法律思想、重申韩之术的刑法思想、以应付殖民地外交交涉的国际法思想和培养近代法律人才的法律教育思想等六个方面,并结合洋务派的实践活动突显了其法律思想的价值。洋务派不论是“稍变成法”、采用西法,还是利用外资兴办近代企业,还是设立同文馆以翻译西方科技、社会政治、法学著作作为了解西方情况和输入西学的重要途径,还是向西方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都是以“中体西用”作为其理论基础并贯彻洋务运动的始终的。作者认为:“中体西用”较之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更具有实际内容,涉猎的方面也更为广泛,而且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所能提出来的符合中国国情的自救自强的指导原则。作者指出:由于洋务派是对清朝决策起着重要影响的大官僚集团,因此,他们的言行有着转变风气的作用。尽管当时所能进行的“稍变成法”和引进西法都是有限的,但作为中西法文化交流的开篇,其意义是不可以低估的。洋务运动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的实践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中体西用”理论作为中西文化相互碰撞和吸收的一种范式,却没有随着洋务运动的消失而消失,而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仍然起着引导中国传统法文化向近代法文化转型的理论导向作用。

作者不仅从洋务派的法律思想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剖析论证,而且以纵深的笔触比较了洋务派与改良维新派的异同以及洋务派的法律思想对清末法制改革的影响。作者认为:洋务派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和西方法律进行物质层面变革的目的,虽然是为了维护清朝的专制统治,但客观上的确促进了中国近代法制的发展和法律思想的变化。洋务派移植西方法律的经验和培养法律人才的措施,都对20世纪初期的修律与司法改革有着重要的影响——由洋务派破除成法到沈家本修律,反映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发展阶段;由译取英美法律到准依大陆法系,反映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走向;由“中体西用”自存自保到收回治外法权,反映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目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洋务运动对于中国法制的近代化具有开启之功。

作者自1985年撰写法学硕士论文《曾国藩的政治法律思想》以来,侧重于对中国近代法律制度与法律思想的研究。1991年留学日本,又开拓了比较法律史研究的新领域,并获得日本比较法学硕士学位。回国后,获得中国法律史博士学位,在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近两年内,在权威刊物、核心刊物上发表了涉及中国法律史、法文化史和比较法律史等一系列学术论文,显示了作者在学术上的厚积薄发和较深的研究潜力。《洋务派法律思想与实践的研究》一书,突出了史论结合的特点,洋溢着作者的创新精神,反映了作者扎实的理论功底、宽广的业务知识、独立的研究能力和良好的学术素养。

时值该书付梓之际,欣然命笔,为之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