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禅让——上古时代的民主制度

尧舜禅让——上古时代的民主制度

据古史记载,自黄帝统一各氏族部落后,中华大地便形成了部落联盟,最高领袖由众部落共同推举产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两个传颂千古的贤人,即尧和舜。

尧是帝喾的儿子,他少年时即被推举为首领,在位数十年,功绩数不胜数。其中最为人们所称道的是他不以天子之位为私有,将首领之位禅让于舜。

当尧年老体衰,不能理事时,他不忍华夏大地毁于无能之辈,于是决定寻找贤人继位。有人推荐其子丹朱,尧认为丹朱粗野,好闹事,不能继任。在部落联盟会议中,很多人推举舜,说他是个德才兼备的人物。可尧对舜了解不多,而天下大事,不能草草了之,于是他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并对舜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考察。

尧让舜参与政事,管理百官,接待宾客,经受各种磨炼。舜不但将政事处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在用人方面,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做了许多改进。尧未能起用的“八元”“八恺”,早有贤名,舜使“八元”管土地,使“八恺”管教化;还有“四凶族”,即帝鸿氏的不才子浑敦、少皞氏的不才子穷奇、颛顼氏的不才子梼杌、缙云氏的不才子饕餮,虽然恶名昭著,但尧未能处置,舜则将“四凶族”流放到边远蛮荒之地。这些措施的落实,显示出舜的治国才能和政治才干。经过多方考察,尧对舜所做的一切给予了认可,最终将领袖之位禅让给了舜。

舜继位后不负众望,日理万机之余不忘亲自耕田、打鱼、制陶。此外,舜还在政治上掀起了一番大的改革。原已举用的禹、皋陶、契、弃、伯夷、夔、龙、垂、益等人,职责都不明确,于是舜命禹担任司空,治理水土;命弃担任后稷,掌管农业;命契担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担任“士”,执掌刑法;命垂担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担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担任“秩宗”,主持礼仪;命夔为乐官,掌管音乐和教育;命龙担任“纳言”,负责发布命令,收集意见。舜还规定每三年考察一次政绩,由考察三次的结果决定提升还是罢免。通过这样的整顿,“庶绩咸熙”,各项工作都出现了新面貌。上述舜任命的人都做出了辉煌的业绩,而其中禹的成就最大。他尽心治理水患,身为表率,凿山通泽,疏导河流,终于制服了洪水,使人们安居乐业。

舜在年老的时候,认为自己的儿子商均能力有限不能继位,于是召开部落联盟会议,确定了治水有功、威望最高的禹作为继任者。故舜与尧一样,都是禅位让贤的明主。

这两次的首领继任皆以让贤为根基,历史上将其称为“尧舜禅让”。禅让的方式是和平、民主地推选,不是以个人为中心的权力转移。禅让制的推行,有利于团结部落联盟,协调社会生产,而让贤的尧、舜也成为被传颂千古的道德楷模。

趣味链接 尧是否真的愿意让位于舜?

尧舜让贤虽是一段佳话,但是据相关记载,其中疑点众多。

其一,尧年老时,想把权力交给儿子丹朱,所以他将军权交给了丹朱。不过,丹朱年轻,在掌控人心方面无法与舜匹敌,遂在部落联盟中并无太多支持者和拥护者。另据《竹书纪年》记载,舜为了逼尧退位,先把尧软禁起来,后来竟然发展到不准尧同儿子见面的地步,除非尧答应让位。由此可见,尧禅位于舜也许并非心甘情愿。

其二,另据传言,尧先后拜访了很多贤人,舜并不在他考虑的范围之内。可是这些贤人不是年老体衰,就是甘愿归隐,因而可以推断尧禅位于舜很可能是无奈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