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不言,一鸣惊人——楚庄王问鼎中原
城濮之战后,楚国的北上计划暂时搁置,转而向东发展。公元前613年,楚庄王继位。他继位后,国内一度叛乱不止,群舒、百濮等也趁机骚动。但楚庄王却对此视而不见,在继位后的三年里,整日饮酒作乐,不问政事。楚国上下人心惶惶,危亡在即。不过,这一切其实都是楚庄王的障眼法。在这三年里,他以一种超然之心看清天下大势。三年后,楚庄王开始亲自处理国政,先后设计将专权之臣绳之以法,迅速平定内乱,稳住国内政局。其后,他又任用孙叔敖为令尹。在经济方面,他组织人力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军事上,楚庄王出兵万人,将群舒、百濮之乱迅速平定。国人皆叹:“庄王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
公元前611年,楚庄王出兵伐庸,后又降服边境戎族,使其归附。自此,楚国国力空前强盛,统治稳定。庄王渐萌北上图霸之志。
楚庄王觊觎中原,首先要攻打的便是郑、宋二国。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借口郑国与晋国相互勾结,联合攻楚,出兵连续攻打郑国三个月。晋国派荀林父率中军援郑,与楚军大战于邲。晋军将帅举棋不定,步调不一,迟疑不进,结果大败。慌乱之中,晋军连夜抢渡黄河。为抢夺渡船,士兵竟然互相残杀,死伤无数。邲之战,使晋国在中原诸侯中威严扫地。战后,楚庄王饮马黄河,雄视北方。
公元前595年,楚庄王又借故围攻宋国都城长达九个月之久。宋军虽顽强抵抗,但没有晋国的援助,只能被迫屈服于楚。
楚国的“鬼脸”钱
在郑国、宋国接连被攻克之后,鲁、陈等中原小国为求自保,也纷纷归顺于楚国。至此,楚庄王称霸中原的目的基本实现,成为继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之后的第四任霸主。
趣味链接 “绝缨会”是怎么回事?
春秋时期,一代枭雄楚庄王在诸多方面都表现出了远超常人的能力与魄力。其中有段非常出名的美谈,就是“楚庄王绝缨会”。
楚庄王在平定子越叛乱后,大宴群臣,让宠姬嫔妃也都出席助兴。时值深夜,众人仍未尽兴,庄王命点烛夜宴。这期间,偶有一阵疾风吹过,宴席上灯烛尽灭。黑暗之中,一位官员斗胆拉住庄王一名宠姬之手,被这名宠姬扯下帽子上的缨带。庄王得知后,下令先不点燃蜡烛,让众臣都去掉帽缨。庄王大度地不追究这名官员的无礼之罪,这就是“绝缨会”。
不过,楚庄王的大度换来的是忠心。这位“有罪”的官员在后来的关键大战中,拼死力战、勇往直前,使楚军大获全胜。这为“绝缨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令其成为一段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