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叔侄争权,朱棣称帝
朱元璋共有二十六个儿子,皇太子及次子皆早死。其他二十四个儿子,有九位被朱元璋分封到边疆,以抵抗退出塞外的蒙古人;另外十五位则分封于内地,以防暴动。这二十四位亲王皆有一万五千人的兵力。但是,各个亲王上任后,凭借自己的才干,在各自藩地的发展参差不齐,有的亲王势力激增,有的亲王则对其他亲王唯命是从……
公元1398年,朱元璋病逝。因皇太子早逝,其二十二岁的皇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
当时北方诸王手握重兵,气焰嚣张。建文帝怕尾大不掉,先以太祖遗诏的名义下令,亲王除了自己的护卫外,不得增设文武将吏;接着,与大臣齐泰、黄子澄商议削藩之事。
建文帝采纳黄子澄的建议,先削了内地几个力量较弱的亲王的爵位,然后向力量较大的燕王朱棣开刀。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皇族内部的矛盾迅速激化。
有两件事朱允炆失于考虑,第一,当时诸亲王并没有割据一方反抗中央的企图和迹象。诸亲王除了王府一万五千人警备部队外,对地方军队并不能直接掌握,对皇帝还构不成威胁。第二,黄子澄一批庸才,根本不懂政治,不是处理削藩这种重大事情的良好人选。
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以“诛齐泰、黄子澄”为名,起“靖难军”,夺取了河北大部分地区。建文帝对朱棣的这种激烈反应,并没有感到意外。他先后派老将耿炳文和李景隆率兵北伐,但都被朱棣打退。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终被平定的历史,给了建文帝很大鼓励,他誓要将叔父朱棣大败才肯罢休。
中央军兵力虽有几十万,但是再强大的军队,交由草包统帅,溃败自不必说。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中央军与靖难军激战的三年时间里,备受建文帝青睐的中央军总司令李景隆寡谋而骄,色厉而馁,一败再败,窝囊到了极点。而黄子澄则在建文帝面前为他掩饰,希望他能扭转局势。可李景隆一败再败,致使颓势再无扭转的可能。
公元1402年,靖难军大举南下渡过长江,千里疾进,连下扬州、高邮、南通、泰州等江北重镇,继而向应天府挺近。消息传来,建文帝以割地分南北朝为条件,派人与朱棣议和,但遭到朱棣拒绝。朱棣旌旗蔽空,金鼓大震,江南中央军一经冲击,即全线崩溃。李景隆大开城门宣布投降。噩耗传来,建文帝纵火焚宫。
朱棣继位,改元永乐,是为明成祖。这就是“靖难之役”的始末。
趣味链接 明朝第一大疑案
建文帝一把火焚烧了皇宫后,朱棣派人搜其尸体,却怎么也没找到。民间坚信建文帝并没有死。据说,建文帝在危急时打开祖父朱元璋留下的秘密铁匣,里面有一把剃刀、一份度牒(和尚证明文件)、一件袈裟(和尚衣服)和碎银币若干(逃亡时零用),从皇宫水门逃出,剃发为僧。他浪迹江湖三十余年,再也没有下落。另有一说建文帝逃到了东南亚。野史说郑和下西洋的任务之一便是寻找建文帝。总之,关于建文帝的生死及去向,成了明朝第一大疑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