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暴政——大隋天下走到尽头
隋文帝杨坚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开国皇帝,他顺应历史趋势,完成了统一大业;又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巩固了统一,强化了中央集权,开创了一个繁荣安定的社会局面。而隋朝天下传至隋炀帝后,就开始走向衰败,究其原因,就在于炀帝过于残暴。
公元604年,隋炀帝征男丁数十万人在山西、河南境内开掘长堑;公元605年,隋炀帝大兴土木,修建东都洛阳,每月服役的男丁多达二百万人;同年又下令征发河南、淮北诸郡百余万人开凿济渠,征发淮南十万余人开凿邗沟;公元608年的正月,他又征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凿永济渠。
除此之外,炀帝在位期间,数下江南。第一次巡游江南时,船队首尾相接,长达二百余里,而在岸上拉纤的纤夫就达八万多人。为了满足船队大批人员的享受,隋炀帝还命令两岸的百姓给他们准备吃喝。所献食物如果未被用尽,就要全部掘坑埋掉。百姓为此食不果腹,倾家荡产。
公元611年,山东、河南等地发生大水灾,淹没四十余郡;次年,山东又发大旱。此后,关中地区又发生瘟疫和大旱。百姓废业,无以自给,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而隋炀帝却对官仓控制严格,致使百姓只能以树皮或泥土为食。
公元612年,隋炀帝不顾百姓安危,在全国范围内大肆征兵,进讨高句丽。
第一次出兵前,他征调大批工匠在山东东莱海口大规模造船。工匠被迫在水中不分昼夜地劳作,腰部以下都生了蛆,死亡者十之三四。而行军途中的民工和兵士,大多因饥饿困乏,倒毙路旁,尸臭不绝。
当一切准备就绪后,隋军一百多万人分海、陆两路进攻高句丽,结果大败,只有两千余人侥幸逃回。次年,隋炀帝第二次征讨高句丽,被逼到死亡边缘的农民在洛阳兴兵暴动,炀帝因后顾之忧,只好退兵。到了公元614年,国内农民起义席卷大江南北,炀帝妄想以对外胜利来扭转危亡的命运,对高句丽进行了第三次征讨。但当时农民起义军遍地皆是,征集的士兵或因道路阻隔不能到达,或沿途逃散,导致隋军兵员不足,无法进军。隋炀帝只好与高句丽议和,乘势收兵。而这一切已无法挽回隋朝将要灭亡的命运。
隋炀帝的残酷暴政使得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而他又连年征战,致使民间逃避军役和劳役的人越来越多,流民遍地。如此暴虐的统治,终于将大隋王朝送进了坟墓。
趣味链接 隋炀帝为什么要兴建东都?
隋炀帝为什么要兴建东都洛阳?因为洛阳地势险要,位置适中,交通方便,如果在洛阳建都,会更有利于控制关东和江南地区。此外,洛阳一地,土地肥沃,物资充足,而当时关中一带连年遭遇旱涝灾害,隋炀帝遂决定乘时兴建东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