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骑射——从“车战”到“骑兵步卒”的转变

胡服骑射——从“车战”到“骑兵步卒”的转变

战国时期,赵国的东北是东胡,北边是匈奴,西北是林胡、娄烦,这些都是以游牧为生的游牧民族,历史上将他们统称为胡人。

胡人善于骑马、射箭,常以骑兵进犯赵之边境。此外,胡人身穿短衣、长裤,往来迅速,弯弓射箭自如,上下马方便,这大大增强了胡人的作战能力。而赵人与之相比,则逊色很多。

在作战方式上,赵人以车战为主,笨重的战车相较胡人的战马,在灵活度方面逊色不少;加之赵人所穿服饰大多袖长腰肥,领宽摆大,结扎烦琐,盔甲厚重,行动十分不便。遂在赵、胡之战中,赵经常在战场上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赵武灵王有感于此,痛下决心要进行军事改革。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召见君臣,商议“胡服骑射”一事。许多大臣对此持反对态度,公子成等王公贵族甚至还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为由,拒绝接受变法。但赵武灵王坚持己见,他不仅带头穿起胡服,还通过游说、辩论和强制等方式使胡服改革得以推行。此后,赵武灵王组建骑兵,学习骑马射箭,很快就组建了一支能和胡人相抗衡的骑兵。

公元前306年,赵国骑兵一举攻下了东胡要地——原阳,武灵王将其改为“骑邑”,专门用于训练骑兵。原阳一战使得赵国将士士气大振,也使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得到了广泛认可。自此,我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作战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很多原本以车战为主的国家,均纷纷效仿赵国改革,渐渐以骑兵步卒代替了车战。

公元前305年,赵国分三路大军向觊觎已久的中山国发动了进攻,一直打到宁葭,迫使中山王献四邑请和。后来赵国又西攻胡地,到达榆中,迫使林胡王向赵国贡献良马以求和。同时,赵国北击匈奴,向西进攻林胡、娄烦,向北方开辟了上千里的疆域,并设置云中、雁门、代郡为行政区,管辖范围到达今河套地区。赵武灵王让赵固专门经营夺取来的胡地,以保障源源不断地向国家提供骑兵。

赵国迅速强盛了起来,成为东方六国中继魏、齐之后实力第三强劲的国家,也是后来秦国东进过程中最大的障碍之一。

趣味链接 沙丘之乱

公元前229年,赵武灵王不顾群臣反对,废原太子章而将宠姬之子何(即惠文王)立为太子,自号“主父”。赵武灵王腾出王位后,即率领将士专意于对付西北的胡人,并且想从云中、九原出发,向南攻击秦国。但国内还是由于“传国”问题引发了内乱,原太子章继位未果,心生妒意,遂趁赵武灵王游玩于沙丘之机实施报复,导致赵武灵王饿死,这就是著名的沙丘之乱。